马尾位于闽江、乌龙江汇合处的北岸,背山临水,区内有亭江、闽安、罗星塔、马限山、中岐山、朏头等,均为形胜之区,自然地理防御条件好,为省会福州的门户。
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发源地,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了洋务运动,船政在此诞生,船政兴办新式造船厂,创设学堂,引进西方人才、技术和设备,培养近代化的科技和军事人才,以巩固国防。1884年的中法马江海战导致马尾海防设施多被损坏,战后,清政府恢复和发展了船政,增设了海防设施,加强了防务。
亭江炮台
军港
马尾港也称马江,港阔水深,水路交通方便。马尾港南、北两岸群山连绵,利于设防,为兵家必争之地。元代、明代均曾设水军营寨于此,并驻扎了水师。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鉴于海防形同虚设,于同治五年(1866)在马尾创办了船政,建立造船厂,开设新学堂,培育科技、军事人才,组建近代海军。马尾的军港地位日益突出,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造船基地。
马尾港也是中国第一个近代舰船驻泊基地,船政在船厂江边修建了长100米、宽50米的铁船槽,可停靠、检修千吨以下的兵船。
同治十三年(1874),发生日本侵略台湾事件,当时的台湾还未建省,隶属于福建。为驱逐日军,福建水师以马尾港为母港,派出加强台防的舰船,运送军用物资和地面兵力,依靠海、陆军力量迫使日本侵略者撤出台湾。
此后,马尾作为东南沿海的军港和保卫台湾的海军后方基地,地位日益重要。为加强港内防御设施,先后在马限山、罗星塔等处建立炮台。同时在马尾至闽江口两岸各险要处建立多座炮台,形成有效的朝外拦截炮火,作为马尾港的前沿防御阵地。
马尾还设有水师营——海军陆战营,作为港口的地面防卫兵力,以保卫船厂、水师泊地、船政学堂的安全。
要地
马尾的海防要地主要有:闽安镇、罗星山、马限山、中岐山、朏头山、闽安高山寨、闽安水寨和罗星城寨。
(一)闽安镇
闽安镇位于马尾之东,和南岸群山夹闽江对峙,地势险要,是马尾的防御要地。朱元璋夺取福州时先攻占了闽安,郑成功取福州时两次攻占了闽安,所以闽安有“省垣门户”“赖闽而安”等说法。
元代、明代在闽安镇设巡检司,清末设闽安协,配副将1名,统一指挥。
清末,在闽安峡设立了南、北炮台。炮台于马江海战中被法国人轰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北岸炮台有80—120毫米口径各式火炮6尊、铜铁土炮15尊,驻军60名。
(二)罗星山
罗星山高60米,是马尾最为重要的形胜之区,它俯视马江江面,扼守航道要冲,曾建通济桥和马尾陆地相通,后因为航道淤泥冲积,罗星山与马尾陆地连成一片。郑成功曾经在此建筑了城寨。中法海战时,清军水师营小型武装船艇和马尾及周边13乡人民装载烟火炸药的小船,利用罗星山的掩护,隐蔽在内航道,在夜间不断袭击法舰,让其疲于应付,一夜几次转移锚地,最终被迫逃离马尾。
罗星塔屹立于罗星山山顶,成为进出马尾港舰船的导航标志,因而驰名中外。
(三)马限山
马限山高54米,位于马尾造船厂东侧,居马尾区中央,其西为马尾旧镇和当年造船厂区域,东为马尾新建的开发区和港区。
马限山顶建有两座法国教官住宅,至今保存完好。在中法马江海战中,当法舰炮轰船政造船厂时,船厂依赖马限山这一天然屏障的掩护,让法舰的炮击效果大为减弱。法国军队派出的登陆分队接近江岸时,马限山周围的伏兵四起,法军被击退。
战后,马限山重建了中坡、后坡炮台,扩建了前坡炮台。马限山顶中坡炮台的遗址至今仍在。
(四)中岐山
中岐山位于马尾北侧,山高100多米,俯视马尾全区,扼守从东、西进入马尾的通道,成为马尾旧镇的天然弧形屏障。山下是清同治五年(1866)兴建的船政所在地,包括船政衙门、船厂、学堂、水师营等。中岐山曾建有炮台,与马限山炮台形成交叉火力,封锁闽江江面。
(五)朏头山
朏头山位于马尾西北部,连通104国道的马尾隧道即建于此,这里是福州至宁德、浙江的陆地交通咽喉,也是由西进入马尾的要地。
民国初期,朏头山驻有守军。位于朏头后山的十字涧,两山对峙,形势险要,中间为10多里的山涧,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相通,其他地方难以逾越。1949年8月,解放军进军马尾时,曾经在十字涧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守军激战。
(六)城寨
闽安高山寨位于闽安镇西南的莲池山顶,海拔200多米,建于唐僖宗辛丑年(881)。闽安水寨位于松门江滨小岛中,墙设四个拱门,城墙上建有瞭望台(楼)。罗星城寨建在罗星岛罗星山上,四周有花岗石砌成的城墙,城墙残址至今仍存。
炮台
马尾至闽江口的沿江两岸群山连绵,地势险要,建有多处炮台,属于马尾区域内的炮台有琅岐岛北端的金牌山炮台、烟台山炮台和闽江北岸的亭江炮台、马尾罗星塔炮台、马限山炮台等,形成封锁闽江、保卫马尾的远、中、近炮台群。
(一)琅岐岛炮台
琅岐岛北端的金牌山、烟台山和北岸连江县琯头镇的长门、电光山夹江对峙,江面最窄处为400米,此段闽江称金牌门水道或长门水道,建于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道光二十九年(1849)林则徐主持重修。金牌山高99米,烟台山高125米。
南岸以烟台山炮台为主,设有3座炮台——烟台山主炮台、烟墩山炮台(在烟台山右侧)、獭石炮台(在烟台山下),组成了进入闽江的第一重门户。烟台山主炮台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有两个露天主炮位,炮台基础呈凹形,低于地面1.4米,基础用三合土填实,上覆盖硬质排木,火炮底盘安装于排木上,炮口指向闽江口。烟墩山炮台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獭石炮台建于光绪十年(1884),共设有大炮6尊。金牌山炮台共设有7尊大炮。
(二)亭江炮台
亭江炮台,又称北岸炮台或南般炮台,位于马尾区亭江镇南般村。
亭江炮台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炮台区域约占3000平方米。亭江炮台整体由山巅的主炮台、山腰的前沿炮台、岸炮台,以及弹药库、营兵房、隧道坑道等组成。
亭江炮台和闽江南岸长乐区象屿村西侧约450—650米处临近江边的南岸炮台(两座炮台分别建在海拔31米和33米高地上,相隔350米),形成封锁闽江通往马尾和福州的第二重门户。亭江至闽安间的闽江段水道称为闽安门水道。
亭江炮台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清道光二十年(1840),林则徐建议重修。清光绪六年(1880),何璟接任闽浙总督后,对亭江炮台进行重修,建成近代炮台式要塞。光绪十年(1884),中法马江海战中,炮台遭法国舰队炮火毁坏。光绪十一年(1885)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政府两次重修被毁的炮台。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战爆发,因陆路的两次失守,各炮台或弃守自毁,或遭日军攻占破坏。抗战胜利后,部分炮台得到重修。
2013年,马尾区政府对炮台进行了整体修缮。2020年,对两尊红夷大炮,一方面原样复制,一方面对古炮进行除锈、上漆等修复保护,修复后的大炮安放在山边前沿炮台上。
亭江炮台遗址,现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罗星山炮台
道光二十四年(1844),林则徐为了加强闽江防务,在罗星山(山上有罗星塔)南面临江山坡上修建了罗星炮台。炮台为露天半地穴式,炮位基础为三合土结构,临江用石头砌护墙,安装老式火炮3尊。炮台毁于1884年马江海战中。
(四)马限山炮台
马限山炮台由三座炮台构成——下坡(后坡)炮台、中坡炮台、上坡(前坡)炮台。
中坡炮台于同治七年(1868)建成,炮位基础为三合土结构,呈凹形,配置旧式火炮。中法马江海战时,该炮台被毁,光绪十三至十四年(1887—1888)重修,换装120毫米法华士后膛炮2尊。
下坡(后坡)炮台于中法马江海战前临时构建。光绪十年(1884)九月初九,船政大臣张佩纶在《筹办船政事宜折》中提出第三项措施是“拟增炮台也”。其中说:“马尾设立船厂……而(南北)夹岸无一坚台,无一大炮,无乃慢藏诲盗乎!罗星塔有林则徐原建炮台,颇得形势……臣驻厂时令陆桂山于马尾山(指马限山)左急垒一台,以克虏伯行仗炮(即车炮)击敌船(指马江战役时),颇能命中,惜炮小台脆也。现将坏船(即海战中的沉船)旧炮治一台于山前,稍稍坚实,而船炮究不及远。为经久之计,宜于马尾及对岸各山择地为炮台两座,购克虏伯十生的迈当炮6尊,分置之,既夹河卫厂,亦省城门户也。”
裴荫森接任船政大臣后,于光绪十二年(1886)命令魏瀚到欧洲考察英、法、德造船厂,为建造“平远”号双机钢甲巡洋舰,向德国克虏伯炮厂订购一门舰用前主炮,并另购一门陆军后膛炮,准备安放在前坡炮台。在外购大炮的同时,裴荫森命令船政学堂第二届留法学习工程建筑回国的学生黄庭、王澜两人负责设计监造下坡(后坡)炮台。炮台选在马限山后坡(今福建省轮船总公司马尾海运基地),炮位基础呈半地穴式,用三合土填实,在三合土上平铺七层铁沙木(系进口硬质木),每层铁沙木的上下左右嵌入大螺丝钉,形成整体刚性连接。在炮台后方设有炮兵掩体,以通往炮位和弹药库。
在主炮阵地侧翼构筑了副炮阵地,炮位的基础也是三合土结构,配置80毫米克虏伯后膛车炮5尊,完善前坡炮台的火力配置。在炮台后方半山腰建有瞭望台,内可驻兵。炮台于光绪十三年(1887)四月建成。
上坡(前坡)炮台建于光绪十年(1884)中法马江海战临战前。炮台的结构和中坡炮台相同,安装120毫米回德准前膛炮3尊。
马限山上的下坡(后坡)炮台、中坡炮台、上坡(前坡)炮台,共安装了11尊火炮,其中,大口径火炮1尊,中口径火炮5尊,小口径火炮5尊,形成了远、中、近火力网。至1915年,中坡炮台还有旧炮2尊,下坡炮台有旧炮3尊,上坡炮台无炮,但3座炮台均废弃不用,火炮湮没在荒烟蔓草中了。
马尾地区除了上述炮台之外,在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期间,在亭江和闽安之间的东高寨(登高寨)之东的闽江边山坡上临时修筑了闽安炮台。又在松门东北方向的闽江边山坡上构筑了田螺湾炮台。
扫码可看更多文章
第22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