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物
杨兆作。
不久前,铁画被列为马尾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日,记者采访了马尾亭江镇长柄村83岁的铁画制作者杨兆作。
长柄影剧院大门正上方的铁画作品《松竹梅》特别引人注目,它与影剧院、龙津园建筑风貌融为一体,上面的松、鹤、孔雀、梅花、竹等栩栩如生。这幅铁画的作者就是杨兆作。
“铁画工艺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章法布局,融民间剪纸、木刻雕塑、金银首饰锻造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花卉、人物、山水、草虫等皆可入画。”杨兆作说。
据了解,杨兆作年轻时曾在闽剧团担任舞台美术设计,练就了绘画、雕塑、书法功底。20世纪80年代,长柄村华侨捐资修建了长柄影剧院,杨兆作就希望发挥专长为剧院打造一幅艺术作品作为装饰。有一次他看到农机厂的匠人在焊铁,便萌生了用铁作画的想法。
铁画源于宋朝,在安徽芜湖一带流行。不过,杨兆作开始创作时并不知道这些,只是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进行创作。
制作铁画并非易事,杨兆作说,先要把铁板敲出大致的形状,根据画稿精雕细琢,一锤一锤地把铁板修整成形,再用剪刀剪出需要的图样。整个过程要用到钳子、镊子、锤子、电烙铁、剪刀等十几种工具,经过定稿、打版、裁剪、煅打、焊接成形、烘漆等诸多工序。
“比如,《松竹梅》中孔雀的羽毛,每一片都要经过反复锻打,再一片片焊接上去,这样才能纹理自然,显得栩栩如生。”杨兆作说,铁画制作中最精细的工序是焊接,要一点一点地焊,稍有不慎便会影响整体意境。
杨兆作制作《松竹梅》共花了21天,除了部分焊接外,其他工序都是他亲自完成的。
这次创作让他感受到了铁画艺术的魅力,也打开了一扇新的艺术大门。
杨兆作十分热心家乡建设。1985年,他到美国唐人街开设福州美术广告招牌公司,事业如日中天,但他意不在此。此时,村支书邀请他回乡设计龙津园牌楼长廊。1988年,他回到村里义务参与龙津园牌楼长廊、双层六角亭等多处建筑、景观的设计与建设。
今年,受村里邀请,杨兆作在长柄影剧院设立了书画雕塑非遗工作室,推广铁画、书法、雕塑、绘画等技艺,以文艺助推乡村振兴。
扫码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