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666期 >> A15版 兰花圃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走进瑞金 真诚是破开内心冰面的利斧 鹅趣 责编

□履痕觅芳 


走进瑞金


汪云飞

2024.08.23

  “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就住在那里。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是上世纪小学课本里的一段文字。来瑞金的人,无不念及这段文字,更要去红井看一看这块石碑,喝一口甘甜的红井水。

  沙洲坝村村南,有几块平展展的稻田。时值盛夏,金黄色的稻穗一棵棵都沉甸甸的。就在稻田旁边,有一口用木栅栏围起来的水井,这就是闻名海内外,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驰神往的红井。

  井边,有拄着拐杖的耄耋老人,有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有东北来的一家老小,有远涉重洋的外国友人。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在那块石碑前留影,在井沿上躬身朝井里注视,然后,舀起一勺井水,深情地喝上几口。更有有心人将剩余的小心翼翼地灌入矿泉水瓶准备带走,说是给家中年迈的,一直想来看看这口红井的老人品尝。

  从红井返回,路过“列宁小学”,一棵高大的古樟映入眼帘。这棵高18米,树干近4米的古樟,像一把巨伞横卧在广场一侧。这可是一棵不平凡的树,早在2009年就获得江西省十大古树之一的声誉。《摇篮》《长征》等多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多部反映领袖革命生涯的电影都曾在此拍摄。画面中,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矫健的身影都曾在这棵树下出现。当年,毛主席就在这棵枝繁叶茂的古樟下,为中国革命的前途沉思,与红军战士、人民群众促膝谈心。

  古樟一侧的苏维埃政府临时中央办公地,也称“毛泽东同志旧居”。这是一处极具赣南地方建筑特色的平房。黄泥土墙、木质横梁,灰色瓦片,四方天井。上堂的右侧就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兼住室,隔着厅堂住着的是他的老师徐特立。这对特殊的师生在大院内,在古樟下,在古井旁,常常并肩而行,侃侃而谈。

  瑞金叶坪乡作为“一苏大”的纪念地,也是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这里有红军广场,红军检阅台,红军烈士纪念塔,博生堡,列宁台……在一片茂密、挺拔的树林里,还有一棵挂着炮弹的古樟树。这棵古樟一半已经枯萎甚至腐朽,另一半却依旧生机勃勃。可就在其腰身,不偏不倚、严严实实地插入了一颗让人心惊胆战的炮弹。

  1933年夏日的一天,叶坪的上空传来一阵巨大的轰鸣声。国民党军队一架飞机在叶坪那片茂密的树林上方迂回盘旋。突然,一颗炮弹重重地落在这棵树上,可就在机上的人暗自高兴准备凯旋邀功时,他们并没有听到预期的巨响。原来,这是一颗哑弹,并没有爆炸。紧挨着这棵树的那栋房子就是苏维埃中央局办公的地方。而一墙之隔住着的就是时任苏维埃主席的毛泽东。位于二楼右侧的毛泽东办公室兼住室与炮弹的直线距离不足两米。

  如今,这颗哑弹还高悬在树丫之间,尽管是仿制的,却仍然让游人担惊受怕。

  大革命时期,在红军队伍里,流传着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在瑞金沙洲坝下肖区七堡乡,杨荣显老人家中的8个儿子全部参加红军,最后都光荣牺牲。同样在瑞金华屋则传颂着“十七棵松”的感人故事。紧邻319国道的华屋位于瑞金叶坪乡黄沙村,上世纪30年代,仅有43户的华屋人全都投身革命斗争,其中18位青壮年在对敌斗争和红军长征中英勇牺牲。解放后,这里被誉为“红军村”。

  时隔90多年,人们沿着台阶登上位于村后蛤蟆岭的“华屋革命烈士纪念园”,发现一路上有17棵高大挺拔的松树被人用红绸布缠绕起来。树下各有一块一尺见方的石刻,上面写着一个人的名字和简历。其中位于纪念碑前的小广场上,有两棵相邻的松树下分别刻着“华钦梁”“华钦材”,两人是亲兄弟,同在长征途中牺牲。

  据说,这17棵松树是村里17人参加红军并准备随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在转移之前相约种下的。如今,它们依旧傲然挺立。

(全文共1531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