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片段,如同夏日午后的微风,轻轻拂过心田,留下难以忘怀的痕迹。那段在街上摆摊的日子,便是珍贵的记忆。那份经历给予我的,远比金钱更加宝贵。
20多年前,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踏上“生意”这条小船。曾想,我这辈子,定要学做生意,要是亏了钱,我还那么年轻,努力做事弥补损失;万一要是赚钱了呢?想想都心花怒放!说干就干,凌晨3点半起床洗漱后,骑摩托车到乡里的街市上,候着唯一一辆入城载货的车,4点10分从村里出发。
到城里吃碗面食后,直奔服装批发市场。走进一家店,衣服色彩斑斓、款式各异,令我大开眼界。“老板,这款衣服各种码数都给我两件,还有这款……这款也要!”挑好,付款!步入另一家店,小商品品种繁多,每一样都不无用处,买!有一店主看出我是新手,就口吐莲花地介绍起他的“镇店之宝”:“妹子啊,这款女装今年最流行,我店铺隔三差五要补货,你带一批,保证畅销……”我一听,眼不眨,手一挥,爽快下单。没多久,一个帆布袋装得满满,扛到货车旁交与司机,再匆匆返回疯狂选购。那天的我,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直到掏空了口袋,方才罢休。人货一齐到家时,已是晚上7点多了。
得知我要卖衣服,叔婆高兴地说:“好啊,小小生意强过挑担!在家伺候2亩山田,能做来几多钱?”别看叔婆80多岁,但不糊涂。她出身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便利的河流和陆路交通,造就了茶阳镇商贸繁荣。叔婆深受她娘家人经商的影响,在她看来,种点田只能解决温饱,要致富,还得经商。我深以为然。有老一辈打气,能不干劲十足?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街道时,我骑上摩托车,载着物品到街上摆摊。
“阿姨,这件衣服是什么布料?”几位女中学生拿起一款后背镂空的嫩黄色女装问我。我被问住了,进货时也没了解呀,这会儿如何回答呢?急中生智,我应道:“是的确良布料。”旁边一位同行听了,笑道:“现在还有讲的确良布料的吗?叫‘涤纶’'啊。”呦,尴尬了!“是,叫涤纶。”我忙改口。女生们见我说法太老土,担心我不识货,进回仿冒品,就转到说“涤纶”的摊主那去买了。没事,我安慰自己,吃一堑长一智,下次就说“涤纶”。没多久过来一位中年男子,他拿起一件衬衣,似乎看中了,问我多少钱一件,我说35元,他一言不发就走开了。我侧身问旁边的摊主,她说她的进货价是23元,比我的少了好几元钱,她卖的价是我的进货价。我一听,傻眼了,这款衣服要亏钱,因为顾客都懂得货(价)比三家嘛。有人嫌我进的裤子颜色不好,幸亏我心态还行,安慰自己,不急,老人们不是说“百货送(卖)百客”吗?无论什么事物,都有人不喜欢,也有人喜欢。一位中年姐姐目不转睛瞅着一款T恤,我忙按照商家的说辞告诉她,这是今年的新款。谁知那姐姐说:“哪是新款啊?去年我邻居就在这街上买了件黑色的,我现在想买件红色的。都过时了,能不能便宜些……”
一整天下来,口干舌燥,还只卖出七八件衣服和几件小商品,利润低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切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顺利,面对顾客,我经验不足,对商品了解不多,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如何吸引顾客的注意、介绍商品的特点以及议价……这些看似简单的经商之道,我却笨拙得像个不懂拼读三拼音节的幼儿,丢三落四,顾此失彼,有时还张冠李戴搞混了衣服的价钱。叔婆后来说,做生意嘛,新手是要交“师傅费”的。后来,我进货也学会了与老板讨价还价,仔细甄别布料的优劣,且批发到新款服装。
六月天,孩儿脸。有时,晴朗天气,忽然就电闪雷鸣,人们都忙着躲雨,哪里还会买东西?酷夏,人们自然也不爱逛街。守摊人无聊,拿个厚纸板扇风纳凉,把衣服叠来叠去,把小商品摆来摆去,以此调节枯燥乏味的心情。烈日下暴晒,风雨中坚守,偶得顾客青睐,利润也甚微。下午收摊前,买回生活必需品。时常饥肠辘辘,有人叫卖馒头包子,掏一元买三个馒头,自己吃上一个,还有两个给家中老少当零食。摆摊的日子,让我体会到了赚钱的不易,体会到了生活的另一种艰辛。
每当夜深人静,独自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整理货物时,难免涌起一丝迷茫,乡下常住人口不多,做生意的人却越来越多,僧多粥少怎么赚钱呢?既然不赚钱,不如及时止损,两年半后,我转行了。
年轻的我,凭着一股激情,在跌跌撞撞中成长,懂得了做生意前要先了解市场,分析市场,才能进入市场。当初怀着一份质朴的热爱,虽未赚到理想中的钱,但学会了用平和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扫码可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