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685期 >> A07版 兰花圃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沙颍河漫游的月光 寻找T2188 责编

□履痕觅芳


沙颍河漫游的月光


王久辛

2024.09.11

  沙河是颍河的支流,而颍河古称颍水,相传为纪念春秋时的大孝子颍考叔,而将沙河颍水之名合二而一,得称“沙颍河”。也就是说有名字之后的沙颍河,至今已有2500年了;而自此河得名往后推算1000年至南北朝,那正是当朝大臣、史学家、蒙学经典《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生活的时代。遥望当年,周先生手捧黄卷,在涛声汨汨声中苦读诗书,心诵的字句在月下的波涛中如锦鳞游泳,一闪一闪,那该有多少诗情画意涌上心头啊!

  在这个不朽之人周兴嗣毕生68载短暂的时空岁月里,却有着不同寻常的一鸣惊人的作为。史载:其博学,善属文。梁武帝即位后,常令他作文,如他写的《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次韵王羲之书》等,而每奏辄称善,尤其所作《千字文》,流芳百世,成了一位实实在在了不起的大人物。

  往事越千年,自周兴嗣谢世1500年后,我来到了周先生的故土——河南周口市沈丘县,来到了沙颍河的大堤之上。环顾四周,南面是奔流不息的沙颍河水,北面是秋后纵横空旷的阡陌田野;近脚堤坡下,七八米开外,是5座小坟茔,左中两坟间有一块石碑,上刻隶书:周兴嗣祖莹。碑是新碑,坟亦刚刚修整,举目环视,一派故土模样。亲切可感,泥腥芬芳,目光最后定格在了石碑上。我思量:这里安葬着周兴嗣及他的先人吗?抚摸着那块冰凉的石碑,仿佛有一股悠远的情感如细风般顺着我的手掌涌入我的身心,禁不住一股豪情直顶脑门儿,令我脱口默诵: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

  突然,我的黙诵被堤上一老农人接口朗诵,而且声若歌唱,扬抑合拍,流利非常:

  ……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

  老农昂首挺胸,面朝沙颍河之波,神情自负,声调高朗畅达,时徐时疾,那一口丹田气,由下而上,阳刚丰沛,贯通全文,令我感佩不已。于是便上前询问其姓甚名谁何方人氏?他目光炯炯,打着手势,拖着浓浓的沈丘口音,一字一句地力图用普通话自我介绍:俺是沙颍河畔赵古台村村民王益顺,声音里含着的自豪溢于言表。他说自小就跟着爷奶爹娘背诵《千字文》,现在又带着儿孙诵读《千字文》。

  2500年前,沙颍河自嵩山发源,涓涓滴滴,万涓成河,奔流不息,养育了一代代中原儿女。现在,我和老农王益顺同日同时来到了沙颍河大堤,我是不由自主地诵,他是不由分说地诵,我们同诵千古名篇《千字文》,内心涌动的却是同一个人——周兴嗣的心血灵性、渊博学识、卓然才华凝结而成的蒙学经典、风流诗篇。

  在周口,在沈丘,周兴嗣,千字文,几乎就是每个人心头最傲娇的金字招牌。他们有了钱,首先要建的,是“千字文广场”“周兴嗣雕像”;在“星城公园”,在“中华槐园”,在“雀苑”,甚至在沈丘东西南北中的各个小区里,我们可以随处看到设计得别具一格的“千字文”碑刻、周兴嗣或立或坐的各式雕像……周兴嗣,这位1500年前的古人,因为写了一篇千字诗文于人民有益,于是就受到了沈丘及沈丘之外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就把他当作南山北斗来敬仰,这里的深刻道理是什么呢?检点自己的诗文,低头寻思寻思,我写的诗文有哪几篇哪几行是有益于人民的呢?这个文学之上、艺术之外的问题,似乎并不是一个高深莫测的重大问题,但在我的心上,却是沉甸甸的,很有分量——重如泰山。

  写作,关乎着精神承传,关系着赓续文脉,事实上,古往今来,也的确是千秋之伟业,不朽之盛事。来到周口川汇区参观,我没有想到,这里竟然建有一座非常别致艺术而又高大深阔的“周口市文学馆”。要知道,即使现在在全国建有文学馆的省会级都市,也绝对是凤毛麟角的,而周口一个地级市,竟然有如此重文重教的大手笔。

  走进文学馆,讲解员告诉我:那是2020年,市政府决定在美丽的铁路公园,利用废弃旧厂房,斥资翻建一座可供游人参观的既有历史陈列,又可汇聚文人来创作的、展用一体的文学馆。馆舍建成后,为保证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政府还将文学馆与市文学院合为一体,并利用馆内宽敞明亮的场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学讲座与创作笔会。这样,不仅有活动,人气旺,而且展陈内容与作家的活动,还可以形成有效的互动。说心里话,我真是羡慕、嫉妒、爱——周口的作家有福了。我替他们高兴,他们有了一个可以经常在一起聊作品,补短长,共同提高的“家”。

  在文学馆,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竟然能在这个不大的小馆里,遇到那么多仰慕已久的文史大家,看到那么多熟悉的文坛好友的名字。进入门庭,迎面中央的抬头上,是“文以载道”4个大字的匾额,左是“百花齐放”,右是“百家争鸣”,均依毛泽东同志手迹所刻,庄严神圣,潇洒风流,映射出的精神如电光石火般从我心上掠过;而匾下的木雕版画,刻的正是“孔子拜见老子”的情景,古意浓郁,栩栩如生,象征着中国儒道两大思想巨擘,在这里互礼交融、并肩前行。看到这里,我已被此馆高屋建瓴的思想设计深深震撼!在这个有着“老子故里”之称,“周兴嗣故乡”的土地上,始终有一种精神的文脉,与民众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它所营造出的氛围,岂止是这座区区2800平方米的文学馆所能概括?却又实实在在都是从这个不大的文学馆内闪射而出。

  馆内的展陈,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到现代、当代、新时期,收录了232位作者及相关作品,展示了周口文学从远古到当代的历史脉络。仔细欣赏这些文史大家与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那密密麻麻排列的头像与介绍,犹如欣赏一条镶满了珠玉金箔的艺术长龙,着实令我感慨万千。这里有前辈作家徐玉诺、张伯驹、薄自勉、白危、曾克、穆青、冯金堂、李凖、陈梦贤、刘庆邦、朱秀海,更多的是青年作家,如邵丽、柳岸、谷禾、张亚丽、申艳……在这里,巨擘与新秀并列其间,老有青春焕发,少有未来可期,在这里均可获得激励与嘉勉,其用心之独到,真是形成了美美与共,同进共升的良好氛围。

  在二楼,文学馆还为远在北京的周口籍著名作家刘庆邦、朱秀海开设了工作室。我走上前,轻轻敲了敲挂着“刘庆邦工作室”牌标的门,模仿着河南口音叫道:庆邦老哥,你在吗?没人回答;我又敲了敲隔壁“朱秀海工作室”的门,并提高了声调叫道:秀海老哥!吃饭了!撂笔歇歇吧?仍然没有人回声。我当然知道他俩不在,但就是觉得他们的灵魂肯定在这里,也肯定能听见故乡的召唤,所以我才要喊叫他们俩。想这两位文坛宿将,他们自小熟读《道德经》,背诵《千字文》,从故乡到首都,他们俩始终都有老子、有周兴嗣的精神陪伴,当然,肯定就比没有精神仰仗的人自信,写出来的作品,也肯定就比没有偶像激励的人优秀。由此想来,他俩怎么可能不念着家乡和家乡的父老乡亲呢?是啊是啊,家乡也一样念着远在他乡的游子,建了文学馆,第一时间就是给为家乡争得荣耀的他俩开设工作室,等着盼着他们早点回家,来写最新最美的华章……

  那天晚饭后,我独自循着宾馆绕圈子散步,发现沈丘的月光格外的明亮,于是乎,便干脆坐在条椅上欣赏了起来。只见半个月亮慢慢地爬上来了,银辉洒遍了我所有目视范围的楼宇与街道。我想,那银辉也应该洒满了沙颍河面吧?想象一下月光随着沙颍河漫游的情景,我就觉得像老子的思想在漫游,像周兴嗣的《千字文》在漫游,沈丘人、周口人的灵魂在漫游,他们统统漫游在中华文明的海洋里,活得潇洒从容,血肉俱足,且鲜活如大海,在波峰浪谷间获得了永生。

(全文共3022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