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691期 >> A05版 福州新闻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营员按图索骥 走读摩崖石刻 责编

本报写作训练营再次走进乌山


营员按图索骥 走读摩崖石刻


记者 刘珺 周桃茂

2024.09.17

  

  营员按图索骥 走读摩崖石刻

  

  林代尉指导小营员写作。

  

  营员按图索骥 走读摩崖石刻

  

  张浩清带领小营员走读乌山摩崖石刻。

  昨日,本报写作训练营再次走进乌山。

  8月23日,小学高年级小营员来到乌山,跟着文史爱好者走读摩崖石刻,在语文名师的引导下,用生动的笔触写下数篇精彩作文。这次活动之后,不少小学低年级的小营员也跃跃欲试,渴望探访乌山摩崖石刻。为此,主办方精心设计了走读线路图、互动问答表,帮助小学低年级小营员按图索骥,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

  1

  读石刻答问题

  营员兴趣盎然

  昨日上午,数十名小营员在“道山亭”篆书摩崖石刻前集合,福州晚报编委、总编室主任张浩清带领他们开启走读之旅。

  与以往专家、学者现场解读,小营员奋笔记录不同,此次每位小营员都配备了线路图与问答表。这些图表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近20段摩崖石刻,并列出了10多个趣味横生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小营员的探索热情。

  “‘谢豹’是豹子吗?它长什么样?”

  “‘伯颜’是美,‘不花’是丑,我这样理解对吗?”

  “‘总统’是不是刻错了?古代怎么会有总统?”

  …………

  小营员们争先恐后地提问,渴望立刻得到答案。

  “别急,别急,我们仔细找找,答案都在石刻里。”张浩清耐心地为小营员们解释摩崖石刻的内容,逐一指出异体字、罕见字,并与现代字进行对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明代林廷玉在乌山有诗刻:“草树迷蒙谢豹啼,江山依旧世人非。野翁识破尘凡事,一度来时一醉归。”其中“谢豹”指的是杜鹃鸟,乌山知名石刻“冰壶”也出自他手。

  “至正庚子夏,南台群公会于道山亭,历览山川,兴怀古今,刻石以纪岁月。都事王伯颜不花彦芳……”中提到的蒙古官员名字“伯颜”意为“富裕”,“不花”意为“美丽”。

  “雪岩总统沙罗巴、海岩总统苑吉祥、雪庵宗师李溥光,大德二年四月望同登绝顶”中的“总统”实为“僧官”之意。

  在张浩清的讲解下,小营员们的疑惑一一得到解答。

  “从多段摩崖石刻中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乌山是历代官员、文人墨客聚会览胜的好地方,他们将聚会的过程、内心的感悟记录在岩壁上,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张浩清如是说。

  2

  走读“小众”石刻

  埋下传承种子

  “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在所有描绘福州风貌的诗词中,它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名。”在石天景区一处巨大的岩壁下,张浩清向小营员们介绍了元代诗人赵文昌所作的《咏福州》。“城绕青山市绕河,市声南北际山阿。云来云去三晡雨,霜后霜前两熟禾。南亩农人报丰稔,西皋老子亦婆娑。肩舆到处皆名刹,时与高人醉踏歌。”他念一句,小营员们跟读一句,清脆的童音传遍了四周,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一起跟读。

  古时的福州风貌如何?《咏福州》用生动的笔触进行了全面的展示。诗词前两句概括了福州的地理环境和城市的繁华,中间四句写天气、农事和市民安居乐业的风貌,最后两句展现了福州的文化氛围——到处有僧侣修行的古刹,时常可遇高人。吟诵诗文,古时的福州如同一幅画卷在众人眼前徐徐展开。

  “‘三晡雨’是方言,用方言读这首诗更有韵味。”张浩清介绍,来乌山观摩崖石刻,大家多数会选择年代最久远、作者最知名、背后有故事的石刻进行观赏,《咏福州》这段石刻因地处较偏僻、位置较高,观者不多,比较“小众”。

  张浩清说,摩崖石刻是展示古老福州的一扇窗口,是彰显福州风貌,孕育未来希望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咏福州》可以说是代表之作,希望孩子们能记住这段石刻,在心中种下文化传承保护的种子。

  3

  名师生动引导

  营员妙语连珠

  昨日下午,福州晚报特邀何捷名师出版工作室成员、福州金山小学林代尉老师为小营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写作指导课。

  林代尉创设“争当游览引导人”“争当石刻介绍人”“争当闽都宣传人”3个角色,作为写作主线,引导小营员们分享交流、情境转化、明确任务;再以“学例文”的形式,进行开头、过程和结尾的写作。

  “你想把乌山摩崖石刻介绍给谁?介绍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乌山摩崖石刻文化,你有什么感想?”“对于这个闽都文化瑰宝,你觉得要如何传承保护?”在林代尉的循循善诱下,小营员们写出一篇篇佳作。

  来自鼓楼区第五中心小学的小营员刘芊汐写道:“乌山摩崖石刻果然名不虚传!每个摩崖石刻都是有内涵、有故事、有价值的,是咱们闽都文化的艺术瑰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应该去了解它、认识它,并且不遗余力地保护它、宣传它!”

  来自华侨小学的小营员张宇宸写道:“如今,我们能在乌山上自由地参观欣赏,都要感谢千百年前古人的付出。我们不能忘记,要努力学习摩崖石刻的文化,了解背后的人文历史,更要保护好摩崖石刻,要把这种精神传承发扬下去。”

  现场,林代尉对小营员们的作文进行点评,并评选表彰“最佳写手”“写作小能手”“观察小能手”。

  

  营员按图索骥 走读摩崖石刻

  

  扫码查看更多信息

(全文共2036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