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698期 >> A07版 兰花圃·专栏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我为什么喜欢梵高 粗茶淡饭 安溪味道 通天岩记 责编


通天岩记


黄文山

2024.09.24

  黄文山 专栏

  

  通天岩记

  

  无边光景

  福建知名散文家,曾获冰心散文奖和郭沫若散文随笔奖。

  赣州有座通天岩。岩在城西北六公里处,赭红色的岩石围着一方翠绿,围着一方宁谧,也围着一方神奇。

  通天岩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这围中的无限趣味。

  通天岩属丹霞地貌,岩不高而奇。一块块赭红色的巨岩如天外飞来之石,横亘于天地之间。让人惊讶的是,在每一块巨岩与地面接触的凹陷处,都密密麻麻地被插上一根根细细的小树枝,当地人说是为大山撑腰。这真是一个大胆而美丽的想象。这个做法,也特别耐人寻味。每位为岩石插上小树枝的人,当然也把自己当成了小树枝,但他们却希望着,也相信着,微小的他们,同样能撑持起巨大的山峦。

  359尊形态各异的摩崖造像静静地或立或盘坐于崖壁上,用阅过千年岁月的目光看着熙来攘往的游人。它们不说话,但眉宇间似乎显露出一种淡淡的微笑,那是经历过太多磨难太多痛苦才涵养出的笑容。它们是通天岩真正的主人。自晚唐至北宋的200多年间,那一阵接一阵叮当作响的锤凿声赋予了它们生命,它们一睁开眼就有了自己明确的身份和位置,一颦一笑也就有了固定的内容。它们是为了人间的苦难和欢乐、理想和期待而生,它们脚下从未熄灭的袅袅香火说明了这一点。但其实,它们从未答应过人们什么,只是让人们看着它们历尽沧桑的淡淡微笑,那就是最好的回答。在它们面前的石凳上屈腿一坐,顿觉一股清风自幽深的树林间吹来,让人通体清凉、尘虑皆消。

  因了这些精致生动而又保存完好的摩崖造像,通天岩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

  通天岩内镶嵌着一座“广福禅院”。说是“镶嵌”,是因为禅院以岩为顶,以崖作壁,天造地设的一处天然佛界。走进山门,一眼就看到偌大的岩壁上,宋时雕刻的毗罗遮那佛及其五百弟子听佛讲经的群像。佛像虽历千年,依然色泽光鲜、神采生动。

  游人进出多经“忘归岩”。只见偌大一块巨岩斜卧天地之间,极其壮观。只在岩隙辟一洞口,供游人进出,而洞内广大,这情景真有点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忘归岩”的崖壁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首五言诗,为明代著名理学家王阳明所题,诗曰:“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生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来扫。”王阳明,名守仁,浙江余姚人。因为他曾经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学院,故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文韬武略俱称于世,曾经奉命平定过江西的宁王之乱。他在江西住过多年,通天岩便是他的治学之所。

  王阳明讲学之处距“忘归岩”东北约百米,是一处林木环抱、清雅幽静的岩洞。洞内塑有阳明先生及他的四弟子雕像,王阳明将这座岩洞取名“观心”,缘于他晚年的“致良知”学说,也是他“心学”体系的最终完成。“致良知”便是他针对吏治腐败而提出的治病药方。他说:“良知者,心之本体。”观心,即是要时时检查自己的良知。他甚至这么对弟子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提倡人们内心的自省,强化道德修养,借以消除社会的黑暗,这应该是一位有良知的封建时代的文人所能做的一切了。

  从阳明洞转出,仍自忘归岩回返,从一座座危岩峭壁前经过时,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一根根密密麻麻地插在岩缝里的小树枝。它们果能撑持起偌大的山岩?但千百年来,总是有人持续不断地做同样的事,也许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虔诚和执着。我掏出相机,特地拍下了这些小树枝,这些虔诚而执着的愿望。于是,通天岩里的那一根根小树枝便随着我辗转万水千山而后越来越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通天岩记

  

  扫码可看更多文章

(全文共1452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