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观众一起为祖国点赞、喝彩。 记者林双伟摄
昨日上午,福建省、福州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升国旗仪式在福州五一广场举行。
细雨难挡热情
当天清晨,五一广场飘着雨,但丝毫没有阻挡人们的热情。6时许,记者在现场看到,广场周边已聚满市民和游客。他们中有的是一家三口,孩子手中紧紧握着小国旗,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有的是年轻情侣,互相依偎着,眼中充满着憧憬;有的是学生,挥舞着国旗,青春的脸庞上写满激动和自豪……
人群中,身着布依族服饰的罗先兰格外引人注目。她背着1岁的孩子,身旁的姐姐罗领先在为她们拍照。记者了解到,姐妹俩来自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这是她们第一次来观看五一广场的升国旗仪式。
“民族服饰代表着我们的文化和传统,在这里与福州的城市风貌相互映衬,我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罗先兰说。
市民黄先生为了不错过这一重要时刻,早早就来到五一广场。他告诉记者,他深夜1时到达广场时,现场已有很多人。“看到这么多人和我一样,心中充满了感动。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家都想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祝福。”黄先生说。
仓山区高盖山实验学校三年级学生詹若妤也是一大早就和妈妈来到五一广场,并当起了志愿者,为现场观众赠送国旗贴纸等物品。她的妈妈陈女士说:“我们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就是希望孩子能够从小感受到祖国的伟大,明白自己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责任和担当。”此前,詹若妤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过升国旗仪式。不同地点的升国旗仪式,都在她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升国旗仪式结束后,许多人久久不愿离去。他们在五一广场上拍照留念,记录这个难忘的时刻。
见证历史变迁
五一广场,见证福州悠久历史文化的变迁。
据记载,五一广场的前身是一片沼泽地,湖塘比邻,莲藕为多;宋之后,湖塘逐渐淤积成良田;到了明代,良田改为校场,因其地在南门,所以称“南校场”;至清代,这里建有演武厅、堂室、长廊、亭榭,福州一年一度定期的军事演习,都在这里进行。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率领6000名将士从浙江赶赴福建抗倭,在“南校场”安营扎寨,后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胜仗。其班师回浙江时,福州父老在于山平远台设宴饯行。现在于山上还有纪念戚继光的戚公祠、醉石等。
清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义成功,11月9日福州革命也在于山爆发,原清新军统制孙道仁、新军协统许崇智等率领起义军从“南校场”蜂拥上山,占据于山制高点,在观音阁设“前敌总指挥部”,向清将军衙门开炮。福建同盟会郑祖荫等人率领学生军、南台商团从“南校场”涌向于山增援,终于推翻清政府在福州的统治。
“南校场”在民国初年已成为体育场,“五四”运动期间,福州爱国学生常在这里集会,宣传爱国思想,还在南门兜竖立“请用国货”碑。
1968年11月,体育场被改造为集会的广场,因在五一路西侧,所以称“五一广场”。
扫码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