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海洋与广袤的土地一样,生长着千千万万的生物。如大至山峰的鲸鱼,小似一根针的丁香鱼(窝仔)。一处海、一片洋、一块滩涂、一地礁石、一丘石洞,都生活着形形色色的海产,或鱼或虾或藻或贝。有趣的是,在同一片海洋里,只隔一座岛,或者一片海滩、一个海湾、一道澳口,物种竟不一样了。同一种海产,此地有,彼地未必有。那么,就说全国海洋大县的连江,海产品种达到1000多种,而唯其独有的就有30多种。有的海产,不少人甚至连它的名字都不曾听说过,即使听了,也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想认识或品尝一番这些独特的海上风味,那只能来连江走一趟。
这里就先介绍几种吧。
赤蜊
赤蜊是连江县晓沃镇滩涂所独有的。它生长在海水与江水交汇的滩涂上。渔民用小锄头捕获到它时,满腹尽是沙或泥土。长度3至5厘米。一节一节文身似的,有小红点,体多呈灰白色,头尾两处表面上看像是黑的,实际是深红色的,所以当地人叫它赤蜊。蜊,就是小蛤之意,身子硬实。可赤蜊的形像蚯蚓,所以又被叫作海蚯蚓。土沙吐空后,身子软瘪下来,一副松松软软态,螺旋似的文身更明显了。赤蜊名字争议很大,学名叫土笋,有人却叫它沙虫、海丁、海蛆、涂笋等等。不管什么名字,反正它自身没有味道,想吃出美味来,就得找佐料,比如,与肉骨头合锅,有的只用几根芹菜或蒜苗炒一下,味觉与山里的老笋一样,嚼出塌塌的响声。
哇南
哇南也是生长在滩涂的海生动物,是连江县马鼻与透堡两镇所独有。它属弹涂鱼科,弹涂鱼就是俗话说的跳跳鱼。有人说,哇南是跳跳鱼的堂兄弟,跳跳鱼为兄长。这说法不无道理,因为它们长得太相似了。二者通身都是黑褐色的,头尾形态几乎一个模样,二物摆在人前,非本地人无法分辨哪个是跳跳鱼哪个是哇南。只有内行人才能一眼认出二者之差。原来,哇南虽小,可它的翅却是粗的长的,嘴巴也是大的。烹煮成美食后,吃在嘴里感觉就明显差异了。别瞧身子短小的哇南,味道却是天然的清醇甘美,不用调味也是美滋滋的让人不肯舍弃,无论是糟煮还是油炸,或者干煎,让人一条接一条地咀嚼入口,连软软的小刺也不愿留下。
它被人号名“哇南”是有缘由的。传说,哇南与跳跳鱼关系不一般,早年,一场台风把跳跳鱼从南海滩涂刮到了罗源湾北岸的马透海滩。临走时,跳跳鱼放心不下年小的堂弟,即携手将它一同带来。哪想到,小小的哇南志向大,它想在大风大浪里成就自己。心不甘情不愿的它被跳跳鱼带到马透滩涂后,一心念着广阔的南海,便同跳跳鱼大哥闹起了脾气,不论是活动还是讨食,它都是面南而生,连睡觉时也朝向南方。所以,人们惊奇又赞叹于它的志气,便称它为“哇南”了。
笔架
笔架是黄岐湾海底礁石的特产。它的形象仿佛4座高低错落有致的山峰。它学名叫龟足,这也形象,如龟的脚趾,如果说它像狼的牙齿也差不到哪里去。笔架身大肉少。它长在深海礁石上,渔民必须潜到海里撬打才能得到。所以,笔架不大架子大,价钱也高。它的身色好看,山峰部分呈橙色,有的龟足在几个山峰间还长有一朵小莲花似的红色物;山底却是赤褐色,细瞧,它还有细如方格或四边形的丝纹。与它的身子色一样,肉呈暗橙色,只有一点点,软乎乎的,味道却清甜。一斤龟足还不能吃到一两的肉,但是,有与众不同的美味,所以人家特别喜欢它。俗话说的“味好不在吃”指的就是龟足。它身子壳硬又重,比海蛎壳都紧又硬,尤其是那个小山峰,壳子与石头一样厚又坚,所以,它又名石劫。
笔架,大家都说它是山峰的化身,在连江呢,更是信以为真,因为连江县境内就有一座巍然屹立的文笔山,那山峰就是笔架状。捡一只龟足与文笔山作比较,真是形神毕肖。当地人说,笔架之所以是连江的特产,正因为它是文笔山托身而成。笔架因其文气酣畅又壁立千仞,在海底,多大多猛的鱼类都不敢动它。
蛎碴
蛎碴是当地人叫的土名,其学名叫海月。海土里的月亮,这是一个多么诗意的名字啊!然而,它与泥蚶、缢蛏、花蛤一样也生长在滩涂里,靠咸涩的海水滋养自生自长。它是大官坂垦区内一处名叫柔顶的土坪才有。
把它叫作海月也许与它透明的身子有关。它一身清澈洁净,连壳子也是透明的,整个身子比花蛤小,比瓜子略大,褪潮时,它的嘴巴基本上是封着,一旦张开,不是黑灰色的泥土塞进嘴,就是比寄生蟹小一号的红色小毛蟹趁机钻进内壳,像寄居蟹一样不仅吃掉它,还占领它的房产。因此,海月十分谨慎,只有海水漫过它身子时,它才敢松口气,伸伸腰,张张嘴,活动一下,然后吸食些可以养活它的水分。
海月肉小,很像乌鲶的肉,但比乌鲶肉大一些。海月很义气,抱团集中生活,一同抵抗敢来侵袭欺负它们的小寄生蟹。小寄生蟹怕它们团队,一看黑压压的一群,便不敢轻易来犯了。而这种抱团恰恰迎合了捕搜它们的人类。讨小海的人,等褪潮了,下土坪本来想讨挖可卖好价钱的东西,比如哇南、跳跳鱼、章鱼、缢蛏等等,当他们一时找不到那些贵重的海产又碰巧一脚踩到海月的团队时,只好来个顺手牵羊,哪想到,一踋下去,满地都是,那些小鱼篓是装不下的。有经验的讨海人如果专程来讨海月,都会带上一个竹筛或者渔网或者笊篱,因为潜藏在土坪里的海月浑身是泥。如果连土都挑回去,那需要一担大篮子,因此,要将捕获到的浑身是泥的海月用筛子或渔网筛洗一遍,把粘在它身上的泥土冲洗干净。这样,就是实实在在肉眼可见的海月了。
海月一下到烧开了水的锅里,马上张开嘴巴,露出它清香而金色的肉身。不用任何佐料,人们即可享用。这东西虽然肉少,但味道却诱惑着人们,一旦开食,便不想停下,一个接一个吮吸,越吮越来劲,所以,这个让人百吃不厌的海月又被人叫作海瓜子。
可惜的是,这个蛎碴因为柔顶这片海滩被大官坂垦区围起来后,消失了。连江海域目前很难见到海月的影子。
鳀仔
鳀仔来自筱埕定海湾。
定海湾,大家都不陌生,海阔水深,且一望无际,前后左右有闽江口、黄岐湾、敖江口相连接,形成一个宏大的江海循环水系。是否独特的水流水质吸引了这种不大而坚硬的鱼类,尚不可知,但是鳀鱼确实味美好吃,又便宜实惠,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经济鱼。每当夏天到来,定海湾鳀鱼便蜂拥而至,一群群一簇簇,如箭一般飞奔而来,形成鱼团,如给定海湾渔民馈赠厚礼一样有来无返。
鳀仔名称是颇有争议的。有的叫熟鱼,有的叫鲥鱼,有的叫小马鲛。其学名是巴浪鱼。但巴浪鱼有大号小号两种,小号就是鳀仔。小马鲛比较实在也好听。味道与马鲛差不多,身色也类似。都是与生俱来的味道,不论干煎、水煮、油炸、清蒸哪种烹饪法,都可以不放食盐,与糟菜合锅那是至美可口。面对如山一样的鳀仔流,定海湾渔民发明一种做法是,将一只只鳀仔整齐地排在圆形的笸箩中,然后烧火干蒸,熟后,既可冷藏亦能日晒。无论哪种做法,都能即食。
关于鳀鱼,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鳀仔本来是可以长成像马鲛一样大的鱼的,因为它形似马鲛,海群族一致认为它是马鲛的后代。可是,鳀仔不认,它说它自有祖宗,是自成一系的,与竹夹鱼、巴浪鱼顶多算兄弟关系。一天,它们闹到海龙王那里去了。鳀仔问马鲛:你说说看,你哪一点可以跟我比,我虽小,但壳身坚硬,无鳞、肉粗、有骨有刺,也无翅,尾巴都比你长呢。马鲛虽壮但不善口舌,被鳀仔一问,急得一时答不上来。鳀仔见马鲛鱼老实巴交,又补上一句:你别瞧我们个头小,哪天,你若有兴趣,可以找个地方PK一下!海龙王担心它们会打架斗殴,挥一下手说,好吧,你们也别争了,往后,大马鲛,你就到深海生活;鳀仔呢,你们在内海活动吧。
据说,鳀仔本来是可以长大的,因为这一场争议,它便成了永远的鳀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