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古称永福,人称“有福之邑”。
境内有寄福摩崖石刻、呈福庄寨器物、崇福地名人名、祈福庙堂屋宇,处处布满了福的符号。走进永泰,你若留心,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福”的景象。
永泰建县于唐永泰二年(766),以唐代宗年号作为县名,雅称永阳。北宋崇宁元年(1102),因避哲宗陵讳,邑人把“福”字植入县名,改称永福县,历元、明、清,至民国三年(1914),因与广西永福县重名,才恢复为永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永泰以“永福”而闻名。
在永泰,百姓表达福愿,以白云乡仙山巨“福”摩崖石刻最为闻名。仙山即姬岩山,山上巉岩危立,山石叠被、石辟成床、立成金鸡,惟妙惟肖,独成景致。其中,以“仙”字赋其内涵,写满故事,美丽动人:姬岩原名鸡岩,因闽王王审知妃子埋香于此,故而得名,沾满仙气。千百年来,这里修成了佛教名山,信众祈梦指路、焚香祷福者络绎不绝。清朝当地一书法名家黄椿山,为表达福的愿景,匠心独运,把一个巨幅的“福”字刻在了禅房后的顶石上,以抒发信众福景、佛家福愿。
福字为会意字,可拆解为“衣福禄、一口田”,而黄椿山写的福,字体大笔开阖、壮硕有力。当地人妙解为“老婆怀孕,有一口田”,寄托着耕读人家憧憬幸福的愿景;也有人把此福左边示之旁,看作一个腆着肚子的孕妇,整字像一位推磨磨米的人,寓意添丁增财,衣食无忧即是福。析字者,把此福一笔一画,赏读为十二生肖动物身体的一个部位,笔画寓意,点横竖勾间充满灵气,寄托着书家对福的渴盼,并希望此福惠济天下苍生。
2018年12月,在白云竹头寨召开乡村复兴论坛永泰庄寨峰会,组委会将姬岩摩崖石刻“福”字拓在会场大门上,为来宾纳福、祈福。
古往今来,人们对福的愿望永不泯灭。境内,在嵩口镇梧埕村大樟溪畔还有一个福字。此福,出自南宋理学家朱熹之手。朱熹为何在此书“福”?不少人不解而探究。朱熹出生尤溪,往返于福州,常来往于大樟溪上。岸边崖壁“福”字,是上溯歇息所题,还是下漂停留所写,史志未载。对其江河漂挫劳顿,到了梧埕江面上,为何突发福的愿景,感悟福的深切,写下福的祝愿,是年景急凋内心自省,还是眼前景象刺激感触?没人猜准他的心思,只有崖壁上八百多年永不褪色的“福”字,镌刻着他彼时的心境。
庄寨福元素,俯首皆拾。人们对福的祈求,由抽象变得具象,更加生动多彩。人们常把福的愿景,化为一幅幅灵动的图案、一副副可读的楹联、一件件可用的器物,供人观赏、自励、把玩。人们希望子孙与福相牵,把福当作人生的追求,刻在器物上,铭记内心处。只要你够细心,走进永泰庄寨、古民居,就会在防溅墙的灰塑彩绘里,寻找到福的元素。彩绘里有花篮、书卷、蕉叶等图案,寓意着天官赐福、男女进取、花开富贵、多子多福等。如果说这些比较隐晦,那竹头寨的鱼化龙、德安庄的蝙蝠衔金币、九斗庄的绦环板木刻等,意蕴着对家道福运、子孙福道的祈念。许多窗花、涤环板、梁托等部位,饰以葫芦、蝙蝠图案,让带福的谐音,连着福根,裹着福气,赐给主人及子孙以福运。
器具祈福运,深入人心。常见于白粿的“福”字印模,盘托的福字图案,精致的福字摆件,以及锅碗瓢盆上福字刻写。福文化融进永泰百姓的基因里,衣裳上的福字刺绣,祝寿面食福寿桃习俗,求福、纳福、惜福、祝福无处不在。五福呈祥“福、禄、寿、喜、财”,福字当先。典型的福文化符号,折射出永泰民众福观念和福追求。
地名嵌福字,众望所归,有长庆镇福斗村、霞拔乡福长村、盘谷乡福坪村等。缀以“福”的名字,更为常见,人们对福的渴求已经深入到骨髓里。
“福”见永泰,独具特色,类似楹联,在永泰庄寨古厝不鲜见。在广袤的永阳大地上,人们镌刻的字也好,镂进的图也罢,他们的愿景都奔着福去,朝着福做,盼着福来。不管是摩崖石刻,还是庄寨器物、楹联寄福等元素,都述说着永泰人对“福”的追求。
很多人说,看到“永泰”两字,心中便会涌起一片祥和,心澜荡起无限幸福。千百年来,在这片福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编织了无数让人景仰的福文化。
这里山好水好,连空气都是甜的,是福州市唯一的“中国天然氧吧”县、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有诗人游云顶后抒发感慨:“仰云天之高远,悟大千之奥理;洞小涧之幽微,察万类之灵机。这珪步之履,如履天衢。福见福建福涧,此行胜游九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