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890期 >> A07版 闽海神州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闽都最早港埠在何处 话说“乌山” 责编

□闽都地名趣谈 


话说“乌山”


林山

2025.04.12

  乌山,是福州别称“三山”中的一座。另外两座分别是于山和屏山。历史以来,乌山还有好几个名字:射乌山、乌石山、闽山、道山。这是座很有故事的名山。

  根据史料,乌山最早名叫“射乌山”。说是汉代时,何氏九仙在九月初九日来此山登高。游乐之际,搭箭张弓,射中一只乌,掉落在山上,因此得名。或许,何氏是在东边那座九仙山上,射中了那只乌,乌带箭逃命,挣扎着飞到西边这座山,才掉下来。

  后来,射乌山叫久了,就被简化为乌山。现在,乌山南边山脚的路,就叫乌山路。后梁开平元年(907),王审知筑南北夹城,在城南设有宁越门,就在现在的南门兜这里,把乌山围入城内,与于山、屏山,构成福州“三山”。

  再后来,人们发现,山上的岩石比较黑,乌压压的,又称为乌石山。山中朝南有块黑色的大岩石,像一顶乌纱帽,人称幞头石。岩石上刻着六个大字:“乌石在,黎公在”,纪念抗倭英雄黎鹏举。在山上还建有“黎公亭”。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当地郭柏苍纂辑《乌石山志》。后重修、重刻。

  福建简称闽,闽多山。能够称“闽山”的山,应该不简单。唐天宝八年(749),唐玄宗给乌石山赐名“闽山”。所以,曾巩《道山亭记》说:“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越王山,三山者鼎趾立。”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人们仍然把乌山叫作乌石山,而将钦赐的“闽山”桂冠挂在乌山脚上,说闽山是乌石山的两支脉之一。《八闽通志》载:“闽山在府治西南隅,自宋时铲削已尽,惟余巨石岿然,有大篆‘闽山’二字刻于石北。”如今到现场看,石刻是朝东的。

  乌石山称道山,是宋太守程师孟命名的。程太守工作之余常在城内的乌石山休闲、漫步,思考。榕荫郁郁,乌石巍巍,山径幽幽……程师孟感觉此山胜景仿佛是道家说的蓬莱、方丈和瀛洲,就把这山称为“道山”。还在山上建了个亭子,并撰写“道山亭”三个字,镌刻在石头上。元丰二年(1079),已到越州任知州的程师孟,邀请离开福州太守职、调任明州(今宁波)知州的曾巩,撰写《道山亭记》。道山因而扬名天下。乌山北麓的澳门路,其垂直连接的一条路,就叫道山路。

  乌山东北麓,黄朴住这里,宋绍定二年(1229)中状元。元代,黄济在此建鳞次台。接着处士吴海住这,以地名“鳞次台”称为“鳞次山房”,人们称“第一山房”。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叶观国病退,于此筑别业双榕书屋。后来,邓拓居此地。

  乌山有唐开元十年(722),李阳冰写的《般若台记》,是乌山最早的摩崖题刻。乌山南腰,有清咸丰九年(1859)进士龚易图在双骖园筑的“乌石山房”。

  乌山东麓的乌塔前身为唐贞元十五年(799)兴建的“贞元无垢净光塔”。后晋天福六年(941),闽王王延曦在净光塔旧址兴建“崇妙保圣坚牢塔”。

  

  话说“乌山”

  

  扫码可看更多文章

  

  第2343期

(全文共1191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