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昌。
30只白鹤亮相闽江河口湿地,数量刷新福建省观测纪录!1月15日,本报5版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这彰显了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而观测到这一历史性突破的是福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生物老师陈永昌。日前,记者采访了他。
见证30只白鹤到访
据统计,闽江河口湿地有鸟类300多种,每年调查记录鸟类超过200种,月均数量超过12000只。“平时每个月会去闽江河口湿地数次,寒暑假去的次数更多。”目前,陈永昌是闽江河口湿地鸟类调查员,负责调查鸟类种类、数量以及生态环境,被不少人称为闽江口“观鸟劳模”。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改善,“鹤不入闽”的传闻被打破。2020年,泉州首次发现白鹤;2021年11月11日,24只白鹤首次飞越闽江河口湿地。此后,闽江河口湿地多次观测到白鹤。
“在闽江河口湿地,能一次性观测到30只白鹤,非常难得。”陈永昌说,今年1月14日早晨,他在闽江河口湿地观鸟时,在镜头中无意看到数十只白鹤,他立马按下快门,并拍下视频。离开前,他特意打电话给湿地管理处,告知这一喜讯。随后,相关报道刷屏。
陈永昌观鸟经验丰富,熟悉湿地鸟类分布及迁徙规律。这已不是他第一次为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提供高清鸟类影像素材。“闽江三宝”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更是陈永昌镜头捕捉的重点对象。
陈永昌与勺嘴鹬的缘分尤深,闽江河口湿地的勺嘴鹬监测记录多为他提供。
勺嘴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认定为极危物种。因其体形小,体长一般在15厘米左右,且与红颈滨鹬相似,所以难辨别。
如何能准确认出?陈永昌表示,一是掌握鸟类的到访时间。勺嘴鹬大约每年10月到达,次年4月离开。二是抓住鸟类的特征。勺嘴鹬喙黑色,末端呈铲形,就像一把小勺子,觅食时头会摇来摇去。“剩下的,就是要多看,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看多了,就练出来了,准确度会更高。”陈永昌说。
从爱蝶者到观鸟者
带上望远镜,背起相机、变焦镜头……现在,一有闲暇,陈永昌就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观鸟之旅。
其实,他最初是一名蝴蝶爱好者。20世纪80年代末,陈永昌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到南平市顺昌县一所中学任教。课余时间,他经常前往深山老林观察蝴蝶,制作标本,并上网与他人交流。20世纪90年代末,他在知名的昆虫论坛上创建了蝴蝶版,并担任版主。如今,陈永昌的微信昵称和视频号都还是“爱蝶者”。
“后来,各地成立了许多观鸟会,大家就在网站论坛上相互联系,慢慢地就养成了观鸟的兴趣。”陈永昌说,自2005年由一台简易数码相机“入坑”,迄今已观鸟20年,自家楼顶、小区空地、附近公园、闽江河口湿地等处,都成了他观鸟的好去处。
教学中,陈永昌不忘融入观鸟知识和生态保护例子,引导大家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对于学生观鸟,他认为益处多多:“能锻炼身体,开阔眼界,树立环保意识,还可以远离网络,保护视力,一举多得!”
扫码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