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洲尾村傍江而居,地处大樟溪南岸,这一片水养育一方之人,也带来无限诗意。
“忆昔少时乘渡轮,流光如水卅年春。古碑曾记旧行径,拂柳长堤送故人。”这是我那天调研村落后写下的感受。记得小时候我随母亲经常从新岐渡口坐小船到洲尾下渡口,上岸后从一条堤坝旁边的路走回洲南家中。一晃三十年过去了,那渡口也消逝不见。
这个地方原称“文兴境”,论当地居民活动史,可能最少也有650多年。村落的另外一个名称为“洲美墩”,不知起源何时。我想无论是“洲美”还是“洲尾”,它都和芹洲有关系。
《八闽通志》卷之四“地理 山川福州府怀安县”记载:“芹洲在府城南十二都泽苗江之西,当永福溪之急流,推沙走石,岁久拥而成洲。周围二十余里,居民稠密,隐然阛阓之区也。洲多产芹,故名。又名瀛洲,以其四面有水,如瀛洲然也。”类似记载见于王应山《闽都记》、林枫《榕城考古略》、乾隆《福州府志》等书记载。
关于芹洲之名,地方文献上对地理区域界定的片言只语,使当代对芹洲地理界定产生分歧。如《侯官乡土志》“南屿区”条记载:“……由此过五通港,可达仙阪区之芹洲、陈厝。”该书“仙阪区”条下记载:“陈厝与芹洲毗连,亦洲地。居民陈姓,九百余户。”
通过这段记载,可以推测在清末与明代的芹洲地理范围不一样,当时芹洲一词被独立出来作为一块住地名称。至于为什么把陈厝单列出来,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清末时陈厝之人文已很兴盛,且人数众多。
今洲尾自然村属陈厝村,古时芹洲范围不仅在今陈厝村区域,也包含今天洲头、罗洲、方庄、上洲、洲南等村落。当地理环境发生变化以后,遗留的地名就成为了历史见证,看到这些村庄名称,很自然地就让人想起芹洲之头、芹洲之南,芹洲之尾……芹洲地名文化之余韵及其历史依然遗留至今。
此前,笔者在家中族谱中见《恕公迁芹本纪》一文,这篇文章是珍贵的村落史料,文章落款时间是康熙年间。文中对当年芹洲景色有所描绘:“见其平洋之地,以水为龙,斯地之外有山列如屏。水畔有江环而若带。迨至潮兴水满,昼则日光云锦之色,夜则月璧星珠之辉,交映彻于波心,而不可名状。且也清风徐来,狂涛不生。可以睇远浦之归帆,可以听渔歌之鼓棹。无限瑞气之所钟……”且该文中还提到卓氏中有功名之人:“……凡产于此洲者,在卓家则有润公。在林家则有细公,皆登进士第……”
卓闰(润),洪武十七年(1384)中举人,翌年中进士,曾任训导等职。
对于村中历史文物,当先说“永寿桥”,建于民国丁巳年(1917),此桥位于下保与上保交界处,横跨芹江两岸。桥栏柱头原来分别雕凿有寿桃、番石榴、佛手瓜、南瓜八棱状球等,后因其中四个柱头损坏用石狮补装。有专家认为,民国时期如此规模的石梁桥为闽侯县所少见。桥栏板上除镌了桥名等信息以外,还刻着“芹江”二字,这是一种桑梓情怀,但似乎也可以认为是民国时人对芹江人文的自豪感。桥上一石墩上还镌刻着“桥上不准放牛”,这是为卫生考虑,其深处也隐含着卓氏先人对文化的一种崇敬之心。村里闽山亭中,立着两块民国石碑,《永寿桥碑》文云:“吾乡过港要冲……盖石其上,以济行人……”在当年,还没有形成今天这样行政村、自然乡划分概念,所谓“吾乡”,应指的是芹洲整体。这座桥当年方便了过往行人,但它的意义不仅仅只是在交通上,在今天它也是历史的见证,因为有它的存在,使洲尾村的历史读来更加厚重。
过闽山亭,不远处就到了村中卓氏宗祠和大王宫。
大王宫中的戏台看起来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修复了,但这曾经村里的“娱乐场所”却始终牵系着老一辈人的回忆,可能这也是远方游子一片最浓的乡愁。
戏台正对着宫庙里的神位:神殿中间供奉景福尊王神像,东侧供奉天上圣母、顺天圣母神像,西侧供奉田都元帅。村落中的戏曲演出总是与敬神、酬神等事关联一起。戏剧演出在以前是备受欢迎的,旧时人们对于戏剧的喜爱是今人无法想象的,且几乎全国都是这样,有学者当年在山东某村做田野考察后写道:“一旦某一个乡村要举办戏剧演出的事情被确定下来,附近的村庄都将为之兴奋得颤抖。”“在一个已经聘请了戏班的村子里,经常发生的一个现象是,几乎每家每户都是客人成灾。有时由于没有足够的地方提供客人躺下睡觉,以至于这些人只得坐着聊天过夜,就好像是准备第二天早上起来干杂活似的。”
姓氏与祠堂是村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挖掘、传承宗族历史,就是传承村落文化。在记录历史文化方面,比如很多家族在编修族谱时,会把当地的一些文物古迹、宅第园亭、民俗活动等也列入其中。而各姓氏《族谱》中所阐述的旨意正在于传承优良家风,谨念先贤榜样。这或许是卓氏族人心中念念不忘的那副对联“芹水家声远;闽山世泽长”最基本的含义。
洲尾村原有卓、林、游三姓,但随着历史发展,林、游两姓已迁徙他处。一个地方乃至一个乡村的文化保存和发展振兴总要有人去关注和推动,如此才能使这个村落发展得更好。
村中卓贤科老村主任,曾经组织族谱续修工作。早年他担任陈厝村村主任,任上为村民办了许多实事,退休后仍致力于家乡建设和公益事业,且极其重视村落历史与宗族文化。当年他还组织推进“潮力水轮泵”及其配套工程,使水田灌溉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村落中的老房子、古桥、祠堂、老树、古碑,以及时间更近一些的洲尾油纸伞加工厂等,这些以前的物质遗留或记忆,构成了村落的历史,也成就了村落的文化底蕴。
扫码可看更多文章
第23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