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诞生于1937年抗日烽火中的陕北公学,到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再到新中国成立伊始的1949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从毛泽东同志高度赞誉“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到事关改革开放的两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雄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东方风来满眼春》,均出自人大校友之手: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红色基因如此鲜明。
赓续红色基因,传民族复兴之道,授治国理政之业,解社会人生之惑,中国人民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不改。80多年来,杰出校友如星汉灿烂,84位著名学者荣登学校博物馆的“大师墙”,其中4位是福州籍先贤。
许孟雄:
第一个将毛泽东著作译成英文的中国人
1903年,许孟雄出生在福州一个书香家庭。他14岁入学福州格致书院,1925年考进清华大学,主修英国语言文学,1929年毕业后在东北大学任教。
1938年4月、5月间,周恩来领导成立中共长江中央局下属机构国际宣传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国际宣传组,要求驻国统区的中共代表团加强国际统一战线工作。1938年,许孟雄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以党外人士身份参加国际宣传委员会的具体事务。他与王炳南、史沫特莱合作,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以及有关统一战线、抗日游击战争的论著首次译成英文出版。他每月用英文撰写抗战英雄事迹,应约寄给美国《亚细亚》月刊。1943年至1944年,许孟雄翻译了上百万字的日军侵华罪行材料,为后来国际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提供了确凿证据。
新中国成立后,许孟雄毅然从国外归来,先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英语。学生普遍认为,听他讲英语时态变化、介词、冠词、惯用法等,真是茅塞顿开,成为一种享受。他一边教学,一边悉心翻译《暴风骤雨》,使之成为新中国第三部对外翻译出版的长篇小说,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其后,英文版《子夜》经他手再度问世,他也因此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列为世界名人。
1977年,许孟雄重登讲台。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他为外文出版社翻译《中国童话全集》;审校《简明汉英词典》等十余部书稿;编辑《韦氏国际大辞典》中的常用词汇;撰写《英语难题研究一千则》,第一版印刷10万册,很快就售卖一空,此后多次再版仍很抢手。自1984年起,他连续9年在《英语世界》杂志上开辟《答问》专栏,为国内外读者解答疑难,成为该刊物的一大特点。
1994年,许孟雄在京逝世,享年91岁。
萨师煊:
中国数据库学科奠基人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创建人萨师煊副教授在教室的黑板上写下“数据库”三个大字,标志着数据库技术正式传入中国。
萨师煊1922年出生于福州名门望族萨家,与中山舰长萨师俊、物理学家萨本栋等系同一辈分,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1949年,他千里跋涉来到解放区,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大学。
萨师煊先后在学校的财经教研室、数学教研室、工业经济系、经济信息管理系等多个部门工作,在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中国人民大学理工科专业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上世纪80年代,萨师煊创建新的文科数学课程体系,将对于经济研究极为重要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等数学分支引入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目前仍为全国大多数经济和管理类专业采用。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经济信息管理系,后发展成为信息学院。这是我国高校第一次把“信息”作为一个系的名称,研究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被誉为“开信息之先河”。1981年,萨师煊担任首任系主任。
萨师煊一方面奔走全国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讲课、作报告,一方面编写讲义,率先开设“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1983年,萨师煊与弟子王珊合作编写出版《数据库系统概论》。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阐明数据库原理、技术和理论的教材,一直被大多数院校计算机专业和信息专业采用。
萨师煊领衔主持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分布式查询系统”的研制,这是在IBM大型机上实现的大型软件项目。该项目于1991年获得国家计委“杰出贡献奖”。
萨师煊与王珊一起,于1987年创办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研究所。该研究所始终站在学科前沿,跟踪国际先进技术,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将系统软件的开发、基础理论的研究与研究生的培养结合起来,并于2008年建成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984年,在第三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上,萨师煊提议评选优秀研究生论文,并个人出资奖励6位获奖研究生,该奖项后来成为中国数据库界的最高奖励。
2010年,萨师煊与世长辞,享年88岁。
方生:
享誉理论界的“方开放”
方生原名陈实,他的生平贯穿中国革命、改革开放与两岸关系三大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践行者。
1925年,方生出生于连江,少时就读于省立福州中学和省立福州工业职业学校(福建理工大学前身);1946年考入台湾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担任全校学生自治会联合会主席,领导进步学生运动,1949年3月被国民党当局通缉。
在全国学联帮助下,方生经香港辗转到河北正定县,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大学学习。1952年,他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
1983至1986年,方生参与创建深圳大学,担任副校长,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1986年,方生返回人大担任经济系教授兼校务委员。1983至1987年,方生担任全国政协祖国统一工作组成员。
改革开放后,方生发表论文300余篇,尤其在对外开放理论研究方面卓有建树。他以《中国对外开放全书》《中国经济改革》《深圳特区经济问题》《方生文集》等20多部著作,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张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可以兼容。他系统论证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1992年2月23日,邓小平南方谈话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他的长篇论文《对外开放和利用资本主义》。在当时思想理论界对“姓资姓社”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此文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级重点外宣刊物、英文时政新闻周刊《北京周报》,将文章翻译成英、法、德、日、西班牙5种文字向全球推介。全球百余家知名报刊纷纷转载并发表评论,方生也因此被理论界称为“方开放”。
不仅如此,方生还担任过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台湾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等职务。他是最早开展对台经济研究的学者之一,发表文章建言献策,四度应邀访问台湾,殚精竭虑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祖国统一大业。
2002年,方生在京逝世,享年77岁。
高放:
五个字简明定义马克思主义
高放,原名高元浤,1927年出生于福州。他是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重要奠基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学家、社会主义学家、国际共运史学家。
高放在私立福州英华中学完成初二到高中的学业,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尝试用阶级观点和阶级斗争来观察社会问题。他读了《共产党宣言》后,就为高中学生自治会主办的刊物撰写杂文《何谓实业家?》。抗战胜利前后,他读到《西行漫记》以及黄炎培著述的《延安归来》等进步刊物,思想大为震动。
1946年,高放考入北京大学,积极参加学生民主运动。1948年1月,高放进入北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文教学院学习;8月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成立,他被吸收为历史研究室研究生,在红色教授何干之指导下学习《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1950年8月,高放调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教员,长期执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科学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等课程。1981年,他作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在人民大学建立全国第一个国际共运史博士点。
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高放开设过许多马克思主义学习课程,在马克思主义学、社会主义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被学术界誉为“思想高度解放”的学者。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高放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三个组成部分,而且还包括政治学、法学、军事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教育学、民族学等十几个组成部分,相应的也有十几个来源。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需要有这十几门科学为它服务。”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950年斯大林曾经下过定义,高放在教学科研中也长期引用这个定义。改革开放后,高放经过具体分析,认为这个定义过于宽泛,把马克思主义看成包罗万象的科学。他用22个字,将马克思主义简明定义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后来,他又用更简明的五个字,把马克思主义界定为“人的解放学”。
2018年,高放因病逝世,享年91岁。
侯梦蟾:
新中国税收理论重要奠基人
除了上述4位荣登“大师墙”的大师,新中国税收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侯梦蟾也是福州人的骄傲。他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税收理论体系,科学地概括和分析了税收的基本理论问题。
侯梦蟾1927出生于永泰,曾就读于私立福建学院银行系。1952年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本科学习,1956年以各门课程全优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后为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财政专业博士生导师。
1964年,主要由侯梦蟾执笔并统稿的《财政学》一书问世,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论述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教材。
1979年,侯梦蟾撰写《财政体制必须改革》长篇论文,科学分析了传统的“以收定支一年一变”的财政管理体制弊端,为1980年财政体制改革作了有益的舆论准备。1980年,侯梦蟾发表论文《必须把社会主义财政放到再生产中来研究》,被称为我国财政学界“再生产前提论”学派的代表作。
1981年,他与黄达等五人合著《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被众多高校指定为财政金融专业研究生必读参考书,获评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985年,他和陈共、袁振宇共同撰写了《财政学教程》,该书探究财政的起源和财政的本质问题,是“社会公共需要”理论的奠基之作。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侯梦蟾最先把税收从单纯制度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他先后编写了《税收概论》《税收经济学导论》两部专著,承担了《中国社会主义税收理论若干问题》基础理论分篇的主编工作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税收篇部分条目的撰写工作。
侯梦蟾提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国家作为所有者的财产权力和作为社会资源管理者的政治权力必然要分离。这一论断为上世纪80年代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税利分流的方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2002年,侯梦蟾逝世,享年75岁。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中国人民大学校史馆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扫码可看更多文章
第23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