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海外版  >> 第720期 >> 007版 十邑文化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地名掌故

永泰地名拾零(二)

林国清 林荫予

2018.12.31

  樟城

  樟城镇在永泰县中部偏东。有樟溪,自德化县流来。宋《三山志》说,旧为“开平里”。为永福“县治”。因是永泰县城关,又有大樟溪流经,故称“樟城镇”。有“平政桥”,在重光寺前,以木作十八盘,用舟三十六乘之。盘长一丈四尺,阔一丈。舟长三丈,阔四尺,北宋绍圣四年(1097)作。

  其西面有大樟溪与富泉溪相汇的“双溪口”。清朝和民国时期,樟城镇曾以“双溪镇”“鹤皋镇”为名。1949年后改为城关镇,1981年改为樟城镇。东有“龙窟”。《八闽通志》曰:“没霖潦泛滥,水由小溪出,先经鉴湖,未至大溪而龙窟之水已增尺许矣,或以为有龙居其间之。”城西有“湖汰潭”。

  葛岭

  葛岭镇在永泰县东部,大樟溪北岸。相传葛仙君曾游此岭,故称葛岭。

  “葛仙”,即“葛洪”。《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葛洪)晋句容人,字稚川,咸和初为三骑常侍,领大著作,固辞不就。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句漏令,携子侄过广州,刺史邓岳留之。不听,乃止罗浮山炼丹。丹成尸解。所著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余驳杂通释,名曰‘外篇’。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余所著《神仙传》《集异传》。及碑诔诗赋杂文,共数百卷。”葛岭,又因山似飞凤,别称“凤岭”。

  旧时葛岭镇称“丰和乡保安里”。因其在东,民国初期称“东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才改称葛岭乡。1958年改为葛岭管理区,1961年为葛岭人民公社,1984年复为葛岭乡,1992年撤乡建镇,为“葛岭镇”。

  葛岭有方广岩等胜迹。明郑善夫有《方广岩观从儿戏入灵谷羊》诗曰:“其有方广志,鸣桡入永阳。山疑十午谷,水是武陵乡。石室罗星汉,风泉积混茫。直寻前代迹,多见昔人狂。龙德存函侧,神功大晦藏。会须乘白鹿,莫倚过灵羊。乘秀青林杳,看云白业长。傥逢蔡道者,为彼出迷方。”明叶向高《游方广岩》诗曰:“石门窈窕度轻舆,绝顶方岩幻太虚。芳草秋侵游客路,祥云晴拥化人居。风吹飞瀑全成缕,洞倚悬崖半结庐。礼罢梅檀清磐发,空山夜静见真如。”清李拔亦有《方广岩》诗曰:“千峰如绣画屏开,为访幽岩着屐回。峭壁嶙峋云气绕,瀑泉喷薄雪花来。岚深石室封丹灶,树掩僧房长绿苔。毕竟名山多胜迹,支藤更上望仙台。”

  嵩口

  嵩口镇在永泰县西南部,大樟溪北岸。山高为“嵩”,水北为“阳”,所以原名嵩阳,后因坐落于两溪合口之地,改称“嵩口”。宋时称和平乡英达里。元至正年间设漈门巡检署,明清时期设漈门巡检司。民国七年(1918)设镇,1955年设嵩口区,1958年改为嵩口公社,1984年改为嵩口镇。

  清王芝森《嵩口舟行》诗曰:“就下水之性,奚舍顺而逆?如雷喷霜涛,为嵩皆由后。或齿齿攒峰,或粼粼粲白。命与鱼龙争,黤惨朝连夕。簸荡欲倾岸,行人丧魂魄。上滩百万牵,引臂如猿搤。下滩一叶轻,随波如梭掷。人欲脱蛟涎,登陆行躅掷。稔知尘世问,平路岂容择。何时庆安澜?相忘溪水碧。”清郑汝霖亦有诗曰:“攒齿森牙若堵墙,波澜东注抑何狂。中留一坎容舟过,坎尽舟分上下床。”

  嵩口溪畔有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德星楼”,登楼可以尽览大樟溪的风光。有诗曰:“德星高阁傍幽溪,金碧交辉射紫砚。四角斜邀明月照,三层上与白云齐。曾期列宿群贤聚,讵羡清风八咏题。此地登临多过客,千秋双渡伴东西。”

(全文共134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