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海外版  >> 第732期 >> 007版 十邑文化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史海泛舟

福州古代水井(一)

黄荣春

2019.03.25

  福州居民凿地取水的历史悠久,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战国晚期或汉初,居住在东冶(今福州)的人们就已经在居住地凿地汲水了。

  福州水井的形式主要有四种:土坑井、陶井、石构水井、砖构水井。现将笔者所见的宋代及其之前的古代水井简述于下:

  

  

  

  土坑水井

  

  

  

  西汉陶井

  

  

  

  龙腰蔡公井

  (一)

  土坑水井,居民挖土坑以取水,此类水井较为原始。2000年8月,福建省考古队在新店古城遗址的一个直径1.7米、深0.65米的汉代灰坑下,发现一口土坑水井,井的平面呈圆形,口沿直径1.13米、底部直径0.9米、井深4.35米。此井疑开凿于战国晚期,汉初被废弃。

  陶井,福州迄今发现最早的陶井在鼓屏路。2013年11月,福州市考古队在地铁一号线工地考古发掘时,发现三口西汉陶井。水井位于闽越国宫殿遗址北部边沿区,井身平面呈圆形,井壁上部用破碎板瓦叠砌而成,下部用若干节陶质井圈叠筑,井口内径1米左右。

  1991年7月,七星井工地考古发掘时发现一口陶井。陶井的开口位于唐宋地层,通深4.44米,其中陶质井身由8层相叠的陶井圈构成,高2.54米、直径0.59米。井底出土4件完整的陶罐,从水井开口的地层、井圈及出土文物推断,其年代在唐宋期间。1998年,在省财政厅工地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陶井,其年代亦在唐宋期间。

  砖构水井,井身由砖块叠砌。福州迄今发现最早的砖井在屏山。1997年10月,福州市考古队在屏山南侧省农业厅用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在距地表1.6米处发现一口砖井,井深4.75米、内径1米,其中砖砌井身3.35米。从砖的纹饰及井底出土的器物推断,该井凿造于晋代或南朝,使用到隋唐。

  (二)

  石构水井,在唐代或其之前已经出现,宋代大量使用。笔者得知在福州市区的三十多口唐宋石构水井中,除井身的平面呈圆形和方形外,在井栏造型方面也有多种形式,有平面呈圆形、方形、瓜棱形和六角形四种。

  方形井栏,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之分。最典型的长方形井栏为西禅寺唐代七星井,其中有一口井身平面为圆形,石构,内径1.35米、深近10米。井栏由4块花岗石板榫合而成的。正方形井栏较典型的有城门镇林浦御道街宋井、琅岐镇里街宋井、院前宋井、郑前宋井、亭江镇东岐宋井、龙腰蔡公井等。

  御道街宋井,在城门镇林浦村御道街。井身为石构,四面井壁各用13块石板垒砌,俗称“十三板井”,井深约5米。井栏平面呈正方形,由4块石板组成,长1.06米、高0.62米;井栏外壁阴刻“女弟子林二十六娘为夫陈二十五郎开”等字。

  里街宋井,在琅岐镇凤窝村里街,花岗石砌造。井身为圆形,深4.2米。井栏正方形,由4块石板砌成,长0.94米,高0.55米。井边有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形石盂。其中一个石盂外壁有“绍兴癸酉”楷书题刻。

  院前宋井,在琅岐镇院前村。井身为正方形,花岗石砌造,深1.63米。井栏为正方形,由4块石板砌成。栏壁镌有“绍兴七年”题刻。

  郑前宋井,在琅岐镇吴庄村郑前自然村,花岗石砌造,井身呈圆形,深约3米。井栏为四方形,由4块石板砌成,其中一块石板有“绍兴十七年”等文字题刻。

  东岐宋井,在亭江镇东岐村,井身用花岗石砌造,圆形,深数米。井栏呈正方形,由4块宽1.02米、高0.7米、厚0.13米的石板榫合而成的,其中一块石板镌刻“劝首杨□□□一口……绍兴乙卯七月”,楷书。水井已淤塞。

  龙腰蔡公井,又名苔泉井,因蔡襄试茶于此并题“苔泉”二字,故名。井位于公路旁,井身为花岗石结构,圆形,内径1.1厘米,深数米。井栏于1986年重建,呈正方形,青砖砌造。水井后侧墙上嵌立一块青石碑,碑面有蔡襄题刻“苔泉”二字,楷书。(未完待续)

(全文共154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