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向海30公里处,有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那就是马尾亭江镇闽安村。作为千年古镇,它前扼闽江、东临大海,曾因军事而兴盛,也因良港而繁荣,以前被誉为“福建省第一门户”。
它是福州东部天然的水路门户,闽江流经此处,一路奔向大海。它是海丝门户重镇,商船自唐代起便由此进出闽江,明清两代琉球进贡的船只,均在这里封舱后进城;迥龙桥辟海通津,引舶入市,见证了福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近年来,通过修复文物、修缮古厝和整治环境,闽安村的古镇肌理正在恢复。如今,这里仍在探索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重拾千年荣光。
迥龙桥头的齐天府。
闽安村邢港河与闽江交汇处。
迥龙桥头的玄帝亭。
闽安协镇署前面的影壁。
迥龙桥,始建于901年,是福州现存最古老的石桥。
修缮后的闽安协镇署。
千年古镇 历史深厚
近日,记者来到闽安村。这个古朴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碧波荡漾的邢港河穿村而过,“牵手”闽江,奔向大海。很难想象,这个祥和静谧的村庄,曾经扛起了保护闽疆、戍守台湾的重任。
“闽安村,古称闽安镇,是从入海口进入闽江的咽喉要地。在唐代至清代的千年历史长河中,这里始终是军事、商贸重镇。”闽安村委会主任洪小祺介绍,893年,唐朝在闽安镇设巡检司衙门,负责巡视海上贸易、缉私、巡捕海盗及设关课税。此后历代沿袭,宋代时,闽安镇成为福建四大名镇之首。到了清代,它的军事地位提升,朝廷在此设立协台衙门,作为闽台军事防衙指挥机关。修缮后的闽安协镇署,立碑记下了这段荣耀:统辖福建沿海和台澎金马列岛,对台湾施行三年一换班轮戍。
历史上的闽安战争频繁,比如,戚继光在此抗击倭寇,还有当地群众自发抵抗中法马江海战后的登陆法军。如今,村里留存着亭江炮台、闽安协台衙门、戍守台湾将士墓群等古迹,诉说着一段段军事历史。
闽安还是海上贸易重镇。跟随洪小祺的脚步,记者踏上迥龙桥——始建于901年,是福州现存最古老的石桥。眼前的邢港河,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
在唐代,闽王王审知为扩大对外交往,开辟了甘棠港。闽安是从甘棠港到福州的必经之地,但邢港河堵住了南北交通,于是兴建了迥龙桥,由福州至闽东、江浙以至更远地区的路打通了。从汉唐至清代,进出福州港的外国船只都要先停在这里,接受货物检验、课税。
56岁的洪小祺说,儿时,邢港古航道依旧繁华,“傍晚,不少渔船载着鱼到桥头街交易,人山人海。”洪小祺介绍,三四十年前,大量村民陆续移居海外。随着老一辈相继过世,村里了解闽安历史的人越来越少了。
深挖资源 留住乡愁
2010年,闽安村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借此契机,该村启动保护开发计划,深挖历史文化资源,留住乡愁。
留住乡愁,首要就是保留原汁原味。闽安村有妙招:发动村民参与古迹修缮以及旅游设施的规划建设。
2014年,马尾区邀请台湾大学规划专家团队驻村,以台湾社区营造的理念,引导村民“自主参与改造”。随着改造的深入推进,闽安古味“慢慢修出来了”。
闽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散布在各处的文物、古建筑得到保护修缮,延续闽安记忆;闽安古街桥头街经过改造,脏乱差不再,古朴气息越发浓厚……
打造一个有“故事”的闽安古镇,马尾区又启动闽安历史文化名村(一期)工程,并于2017年对外开放。如今河边的猪圈、牛棚、厕所等不见了,闽安楼、衙门广场、三宝池、右营公园、草尾街等文化景点密布,重塑古镇辉煌。
闽安村又热闹起来了,时常有游客慕名前来探访,一批“老闽安”自愿当起闽安文化传播者。其中,63岁的池秋荣熟悉闽安历史,仅去年就为游客义务讲解超过70场,竭力为家乡“代言”。
闽安乡亲还将对闽安的熟稔和热爱谱成了书。2008年,编撰7年的《闽安镇志》出版,成为传播和传承闽安文化的又一载体。海内外闽安人,还在着手征集戍台家传文物。
闽安特色 振兴乡村
文化有了,人气有了,下一步就是要想办法将人气转化为财气。
近几年,闽安村的发展脚步放慢了。“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乱了脚步,只有走出闽安特色,乡村振兴的脚步才能更稳。”洪小祺说,因此,闽安村还是决定在“原汁原味”上下功夫。
蟛蜞酱、蟛蜞酥、白丸子,是闽安的特色美食。蟛蜞酱和蟛蜞酥,尤为香脆可口。去年,闽安蟛蜞酱、蟛蜞酥亮相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由此广为传播。
“我们正在尝试发展特色产业,将蟛蜞酱、蟛蜞酥、白丸子等传统美食打造成具有闽安特色的旅游‘伴手礼’,将人气转化为财气。”洪小祺说。
找到方向后,闽安村开始行动了。去年,村里成立了经合社,并对村里的集体资产作了股份权能改革,还注册了“安镇闽疆”商标。接下来,闽安村想动员村民,将传统美食产业化;打算依托村里的古厝,延伸民宿旅游。
“村里一些古厝长期无人居住,变得破败。与其闲置,不如活化利用。”洪小祺说,已有村民有此意向。目前,村里正在为古厝物色合适的运营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