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海外版  >> 第845期 >> 005版 迎接世界遗产大会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马尾马限山百年老洋房 讲述船政故事 非遗实境体验剧 《遇见十番》首演 编辑


马尾马限山百年老洋房 讲述船政故事


这4栋建筑去年升级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丽清

2021.05.24

  

  马尾马限山百年老洋房 讲述船政故事

  

  在马尾马限山保存着四栋百年老洋房。

  

  马尾马限山百年老洋房 讲述船政故事

  

  英国副领事署附属建筑充满欧式风情。

  今年是船政诞生155周年。依山傍水的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1866年,船政在马尾诞生,以“造舰船、办教育、创海军、兴科技”为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创下多个第一。近年来,马尾区围绕“留下宝贝、活化遗存、挖掘内涵、展示风采”的总体要求,大手笔建设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让船政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福州风采。

  在马尾马限山保存着4栋百年老洋房,它们和船政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同时也记录着马尾的百年沧桑。

  去年,马限山近代建筑群(英国副领事署、英国副领事署附属建筑、圣教医院院长公寓、圣教医院门诊楼)升级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前,拥有百岁“高龄”的老洋房被活化成展示馆并对外开放,推动船政文化发扬光大。

  记录马尾百年沧桑

  英国曾在此设副领事署

  马限山位于三江交汇处,紧邻罗星塔与马尾造船厂旧址。近日,记者登上山顶看到,两栋单层砖木结构的欧式建筑依山而建,它们便是英国副领事署、英国副领事署附属建筑。从山顶远眺,马尾港一览无余。

  马江海战纪念馆馆长王晓芹介绍,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福州被迫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当时,英国殖民者先在仓前山泛船浦设立英国领事馆,1870年又在马限山建了英国副领事署及附属建筑,作为领事馆人员及英国海员的俱乐部。

  记者在两栋建筑附近发现两面刻有“船政官界”的石碑,这是船政大臣沈葆桢花重金从英国人手中买回这片土地后立的。

  1874年,沈葆桢收回土地后,便将两栋建筑作为船政前、后学堂外籍教员宿舍。1942年,民国海军部接收了两栋建筑,并在山上遍植梅树,命名为“梅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又作为马尾造船厂的职工宿舍和船舶技校的学生宿舍。

  圣教医院旧址分门诊楼和院长公寓两栋楼,分别位于马限山山脚和山顶,1901年由英国基督教会(圣公会)创办,后于1925年、1948年两次扩建,医疗对象是外轮船员、船政员工和中国病员,兼外轮检疫工作。195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接管圣教医院,改名为福建马江医院。1986年福建马江医院迁往马尾上岐。

  老洋房风采依旧

  活化利用讲述船政故事

  4栋百年老洋房的风貌和格局,基本被“原汁原味”保留了下来。

  记者注意到,在英国副领事署四周的石板条上,保留了一条U形凹槽,这是百年前人工开凿的排水沟,如今依旧在行使着它的使命。英国副领事署附属建筑的外墙青砖、红砖兼用,立面较为讲究,是19世纪的维多利亚风格。

  “这是当时为了防止碰撞做的设计,在现在看来还是十分人性化。”王晓芹说,由于这些建筑依山临江,为了防潮及储存食物,建筑主体底层用石头砌了地下室,如今风貌依旧。

  为了再现马限山近代建筑群风采,大力弘扬船政文化,2003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2004年,马尾区决定由马江海战纪念馆对其进行统一管理。2014年,马尾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

  当下马尾全力打响船政文化城名片,大手笔建设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马限山公园片区是其中十大功能片区之一。在保护修缮过程中,马尾强化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讲好船政故事。

  记者看到,4栋老建筑如今依旧“活力十足”。圣教医院院长公寓变身临展馆,围绕船政主题策划各类临时展览,近期正在举办船政水墨画展。英国副领事署设有近代外交史料展,圣教医院门诊楼开辟为马尾区非遗展示馆、特色文化展馆,重点展示船政文化内涵。

(全文共1475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