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易图
《仿江贯道秋木平冈》。
龚易图(1835-1893年),字蔼仁,福建闽县人。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改官云南知县;历任山东东昌、济南知府,登莱青兵备道兼东海关监督,江苏、广东按察使,广东、湖南布政使等。他以诗词、藏书、园林著名,但其绘画才华却鲜为人知。梁桂元在《闽画史稿》一书中称他:“博学多才,通禅理、知星卜、工诗文、善书画。山水画近师‘四王’,远承宋元;兼写松、竹、兰、梅,笔致疏落,富有书卷气。”龚易图擅长行、楷、隶书法,取法苏轼、米芾等名家,笔力刚健洒脱,结体端庄隽秀;精通篆刻,刻印数百方,并著有《乌石山房藏印》四册、《刻印剿说八则》等,其艺术成就载入《福建画人传》和《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
不久前,笔者在榕城藏家朋友处见到一幅龚易图的《仿江贯道秋木平冈》山水小幅。款署:同治甲子正月,画似筠轩先生,闽中龚易图,《仿江贯道秋木平冈》粉本;钤印:少文诗画。
江贯道本名江参,衢州人,北宋画家。他擅长画山水,学董源、巨然的画法,是描绘江南水乡画派的继承者,他的画法对后世画家也有很大影响。清代“四王”中的王鉴就很喜欢江贯道的画风,临仿了多幅他的作品。江贯道的传世作品不多,时至今日只有几幅分散在海内外。他最知名的一件作品是《千里江山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龚易图临仿的这幅《仿江贯道秋木平冈》描绘的是江南秋景。画中山水相依,远山丛丛,枫林霜叶,渔翁垂纶,文人趣味跃然纸上,极富诗意和美感。
这幅画作于同治三年(1864年),是龚易图为筠轩先生所作。筠轩本名王继庭,天津武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吏部文选司主事,员外郎、郎中,京察一等记名御史,山东青州、兖州府知府等。同治二年(1863年),龚易图奉旨先在山东军营总理营务处,后调入山东巡抚阎敬铭官署。阎敬铭非常信任倚重龚易图,常与他探讨官务政事和吏治改革。《蔼仁府君自订年谱》记载:同治三年(1864年),“阎中丞檄予入节署,以吏事相属”。凡“章奏、文移、批牍一切惟筠轩与予任之”。一年之后,吏治改革成效显著,“府库充实,人民安业”,“政事大举,至今称之”。
阎敬铭对龚易图的才能大为赞赏,以龚易图为“东省不可少之员”上奏朝廷,得旨“准以知府留东省补用”。此后龚易图在山东十多年,分别任东昌、济南知府,登莱青兵备道道员兼东海关监督。同治九年(1870年),龚易图协助山东巡抚丁宝桢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将私自出京的慈禧太后心腹太监安德海在济南擒拿,并就地正法。在山东任职期间,龚易图与王筠轩在阎敬铭幕府共事,结下了深厚情谊。龚易图对亦师亦友的王筠轩十分敬佩,他在《为王筠轩观察题饮酒读书图》一诗中写道:“湖海交游二十年,相逢终逊使君贤。诪张不解人情幻,淡泊常存道念坚。于我原兼师友分,有生愿结弟兄缘。行藏尔我休相问,惭愧清泉与浊泉。”
岁月更迭,世事沧桑,转眼到了民国。一日,陈宗蕃闲逛画肆,发现了龚易图所绘的这幅《仿江贯道秋木平冈》。他见此画“林峦潇洒,用笔有法”,又是福州同乡前辈所作,十分喜欢,便欣然将其购下。
陈宗蕃(1877-1953年),字莼衷,福建侯官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光绪末年官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学法政、经济,毕业回中国后在邮传部任职。辛亥革命后曾任中国国务院参事、中华懋业银行北京行经理和北平市参议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中央文史馆工作,主要著述有《燕都丛考》《淑园文存》和《新北京赋》等。他在购得这幅画后,曾作过一篇短文《龚易图之山水小幅》。文中十分赞赏龚易图的为人品德和艺术修为,称他“和光同尘,翛然物表,故乡党之人尤亲之”,“擅鉴赏,富于收藏,所见既博,偶试临摹,宜骎骎近古”。他认为“自来文人不以画名,而多能画”“又往往耻于务名,故外间不尽识也”,文中道出了龚易图的画作不太为世人所知的缘由所在。
为此画题跋的是郭则沄。郭则沄(1882-1946年)也是福建侯官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授庶吉士、武英殿协修,官至浙江温处道、署理浙江提学使;民国期间,曾任中国国务院秘书长。郭则沄博学能文,著述浩繁,著有《龙顾山房集》《十朝诗乘》和《清词玉屑》等。
郭则沄与陈宗蕃同为福州老乡,亦是挚友。1945年夏日的一天,陈宗蕃将所藏龚易图《仿江贯道秋木平冈》画作请郭则沄欣赏并题跋。郭则沄艺术修养极高,工书擅画。他对龚易图也很景仰,与龚家子弟常有来往。于是他挥毫题跋曰:“蔼人布政,由词苑起家,官至粤藩。罢归筑双骖园、环碧轩以娱老,扬扢风雅,乡彦宗之。余及交公子仪甫、铭仲,辛丑归里应试,又尝会饮环碧轩。莼衷同年得是幅,见示如见老成也。”当年他和陈宗蕃常与北平的文史学者聚会,谈古论今,探讨学术。后来郭则沄将谈话内容整理修订,编印成《知寒轩谈荟》一书。此书内容广泛,涉及面广,是研究相关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史料。陈宗蕃的《龚易图之山水小幅》短文就收录在此书中。
一幅山水画涉及四位历史人物,即王继庭、龚易图、陈宗蕃和郭则沄。他们均为进士出身,后三位还都是福州历史文化名人。这幅画除了具有艺术价值外,也同时拥有丰富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