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与几位作家一同前往闽清,探访传承千年的美食——闽清香糟鸭。香糟鸭发源于闽清县省璜镇,已传承800多年。熟知香糟鸭历史的当地人向我们介绍了这道美食的前世今生。
传说香糟鸭始于宋乾道年间,因为制作复杂成本高,开始仅作为官膳,主要存在于闽清八都合龙桥附近。后来由官膳流传到民间,制作香糟鸭成为省璜先祖们的一种习俗。香糟鸭制作时非常重视原材料,首先是精选鸭源,最适宜的是白露鸭。
养殖白露鸭是闽清农户的传统,在白露节气前后,即每年的9月7日前后购进半番小鸭进行喂养。此时,晚季稻的禾苗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生长,已能承受小鸭的冲撞。百姓趁着下田耘草,带着小鸭到田间地头觅食,田里的小鱼、小虾、田螺、昆虫是小鸭天然的美食。学龄前的儿童或者小学生们周末时在田间嬉戏、牧鸭,处处绿波荡漾、生机盎然。待到晚稻收割过后,宽阔的田间地头、秆跺堆边脱落的谷粒更是半番鸭育肥的大好时机。130天自然周期的精心放养,成熟的半番鸭体态丰腴、羽毛金亮,最适合制作香糟鸭。香糟鸭的第二个主要原料是米糟,用酒粬和糯米粉混合发酵调制而成。红糟中含有天然红色素,有防腐去腥、增加香味、鲜味和调色的作用。
制作香糟鸭,首先是糟腌,将红糟添加少许食盐擦抹到去毛去内脏的半番鸭上,静待约30分钟。接着是缓煨,将糟腌的半番鸭进行微火慢煨。最后一步将半成品放入大锅进行烘焙,一系列程序完成后,就成为美味的香糟鸭。红糟色泽鲜红,充满喜庆,与半番鸭的滋补功能相结合,可谓珠联璧合。过大年、庆丰收,正月请客,尤其是请年前出嫁回门的女儿、新女婿更是离不开色汁红火、香气四溢的香糟鸭。深深的情、浓浓的味,体现了民众的饮食智慧。
岁月流逝,人们不断推陈出新。1936年,闽清当地民间厨师陈梅俤对香糟鸭制作进行了发展和革新,把烘烤原料由一般木材改换成油茶籽壳,油茶籽壳燃烧散发出阵阵沁人芳香,香味渗入到鸭肉。在配方中增加秘传中药配料,使香糟鸭更加鲜香味纯,且多了食疗养生效果,坊间口口相传,好评如潮。后来,陈梅俤的孙女陈秋香传承衣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当地办起首个农家香糟鸭作坊,口感独特、色香味美的正宗省璜香糟鸭,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喜爱。2009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美食栏目慕名前来采访陈秋香,特别制作了省璜香糟鸭专题节目播出,引发强烈反响,香糟鸭成了响当当的品牌。
如今,香糟鸭不仅销往福州市等地酒家及市场,还“飞”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餐桌上。它已不仅仅是一道美食,也成为四海闽清人心中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