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海外版  >> 第926期 >> 007版 闽都文化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品读于山“金粟台” 东丹井 西丹井 编辑

访古探幽


品读于山“金粟台”


孙伟 葛椿

2022.12.12

  

  品读于山“金粟台”

  

  金粟台已成小公园。

  

  品读于山“金粟台”

  

  金粟台摩崖石刻。

  于山北坡的牌坊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一山贮满古今史,万民垂青诗画城”。在它周边有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处,分别为法海寺、金粟台、高士其故居、李世甲故居、宦贵巷黄氏故居,白塔为福建省文保单位。2013年5月,于山、乌山摩崖石刻列为第七批中国重点文保单位,金粟台也属其中。

  于山金粟台在于山白塔西北约50米处,有宋福州郡守元绛题刻“金粟台”。此处有一堆巨石重重叠叠,高13米,底周长33米,系一块大石头自然开裂而成,形状似蒸熟、去皮不规则开裂的一个大金粟。顶上石块平整成台,宋初台旁定光塔(白塔)中,有闽王王审知塑祀的金粟如来佛像,故名金粟台。后来元绛的侄儿积中为福州郡守,绘制金粟佛像于台侧。元绛,字厚之,钱塘人,1030年进士,1062年知福州,终太子太保。

  金粟台在五棵榕树之中,其中东向、西向各两棵,为水榕、小叶榕。榕树在岩石中间攀爬、连体交融,形状奇特。北向一棵,为笔管榕,高度不超过15米,但枝干舒展,枝繁叶茂。五棵古榕数十根枝干,弯弯曲曲,似蛇似龙,相互交织,似群龙共舞,冠幅直径四五十米。

  除了榕树奇观,金粟台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有十几处宋明清的摩崖石刻。其中,宋刻有五处,以北宋音乐理论家、闽清人陈旸和南宋词人张元幹伯父张励等所刻为著。

  陈旸与友人游于山

  陈旸题刻在金粟台东向,文:“政和三年闰四月初十日,闽清陈晋之,温陵李子中、林宪叔昭远,临章吴可权,三衢祝达权,会饮高明轩。”摩崖高120厘米,宽65厘米,楷书,纵四行,字径810厘米。

  宋朝,福建闽清文人辈出,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邑人许将科举状元及第,成为福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其时,闽清还有成为礼乐大家的陈祥道、陈旸兄弟。

  陈旸,字晋之,北宋音乐理论家。自幼精通音律,熟悉儒家经典,27岁中“贤良科”进士,官至礼部侍郎。他用了16年时间,完成《乐书》200卷。全书上至宫廷雅乐,下至民间杂戏,收录音乐条目1000多条,是中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陈旸笃行佛教,在政和三年(1113年)闰四月初十日,和几个知己朋友,游于山金粟台。

  陈祥道写《礼书》,陈旸写《乐书》,二陈兄弟的事迹历久弥新。在闽清县城,清朝嘉庆年间就修建了“二陈先生祠”。如今,陈祥道、陈旸纪念堂为闽清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张励为张元幹大伯父

  金粟台东北向有一处张励题刻:“张公常平等翁,长沙何谊直浩然、走马承受公事,大梁张玨君瑞,知州事、郡人张励深道同登金粟台。政和壬辰冬至后一日。”

  张励,字深道,永福(今永泰县)人,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政和二年(1112年)知福州,系张元幹大伯父。

  张元幹祖父张肩孟,字醇臾,宋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及第,后以朝散郎通判歙州。张肩孟生五子,长子张励,张元幹父亲张动为第五子,字安道,宋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

  张元幹,字仲宗,号芦川居士,永福(今永泰县)嵩口月洲人。宋靖康元年(1126年),与李纲僚属,积极抗金。后秦桧当权,张元幹不屑与奸佞同朝,辞官归乡,寓居福州29年。他是宋代豪放派诗人代表,词风豪放,自成一家。著有《芦川归来集》16卷、《芦川词》2卷,卒后归葬闽之螺山。2011年9月,在张元幹诞生920周年之际,其塑像在永泰县落成揭幕,安放在嵩口镇街区中心广场。2011年10月,位于永泰县塔山公园的张元幹纪念馆对外开放,展示其生平事迹。

  如今,古榕树下的金粟台已辟为小公园,人们在此歇息、纳凉,观赏古榕奇观以及奇岩怪石上的摩崖石刻。

  

(全文共1517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