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海外版  >> 第936期 >> 007版 闽都文化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蔡襄:团团末利丛,繁香暑中拆 福清古代祈雨遗迹 编辑


福清古代祈雨遗迹


林秋明

2023.02.20

  

  福清古代祈雨遗迹

  

  福清下施叶向高祈雨摩崖题刻。

  福清历史上严重缺水。遇到干旱之年,人畜无水可饮,庄稼颗粒无收。此时的老百姓往往束手无策,幻想通过各种形式祈求上天怜悯,普降甘霖,解救众生,于是便有“祈雨”的习俗。民国以后,“祈雨”仪式逐渐消亡,人们以实际行动积极抗旱。据考证,至今福清现仍留存4处“祈雨”遗迹。

  下施村

  2008年,福清市文物部门在镜洋镇下施村石子垒自然村普查时,发现1组4处有关“祈雨”的摩崖题刻群,对研究当地人文和历史名人、地理名胜具有较高价值。

  第一处位于龙潭右侧峭壁上,题刻内容与明内阁首辅叶向高有关,文曰:“天启五年三月二十九日,邑人、太师、大学士叶向高同太学生吴需、静安二人来此,祈雨有应。”该题刻幅高约2米,宽约0.5米。

  此题刻对研究叶向高生平及其宗教信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二处题刻位于龙潭左侧峭壁上,为南宋时所作,内容为:“淳祐辛亥三月十八日,知县事方棫祷雨至此,住山慈榕立。”方棫,莆田人,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淳祐年间任福清知县。此题刻幅高约1.5米,宽约0.5米。

  第三处题刻位于离瀑布约1公里的峭壁上,无法确知其年代和内容。

  第四处题刻位于龙潭旁。这是叶向高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诗刻。幅高约2.6米,宽约1.4米。为4首七绝。

  龙王坑

  位于阳下街道西亭村梨庄水库附近的东漈寺,又名“龙王宫”,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是一座著名的寺院,曾是地下党抗日游击队会场和联络站。

  东漈寺北有王母山,东有云漈山,南有东漈山,三山涧流在东侧天马山麓交汇后,呈“丫”字形从寺前环绕而过。流泉潺潺,在寺庙附近形成龙潭。相传昔时,每逢久旱无雨,田园龟裂,豆禾桔焦,百姓便集聚该处祈雨,如今留有“祈雨”题刻。

  福清历史上有“东龙王(龙王坑),西石竹(石竹山)”之说,意思是两处皆是祈梦灵验之所。东漈寺前面的悬崖峭壁,称为“龙王坑”。涧水飞流直下,落差达30多米,犹如蛟龙入潭。

  龙卧寺

  位于城头镇湖美村的龙卧寺,始建于唐咸通五年(864年),初名“伽蓝寺”,后因该寺常受匪患而废弃,僧众乃于今之龙卧寺后面结庵而居,称为“博山禅院”,遗址尚存。

  宋乾道三年(1167年),由檀越捐助,修建了佛刹、藏殿、法堂、门庑、寝室等建筑物,改称“龙卧禅寺”。抗日战争时期,龙卧寺成为闽中游击队根据地。龙卧寺于1987年被列为福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卧寺前面有五马石及龙潭,旧传有龙蟠潭中。《八闽通志》记载,宋乾道九年(1173年),福清县令刘敦在此祈雨,十分灵验。后来在祈雨处设立“立龙堂”。淳熙二年(1175年),县令范处义刻了刘敦的像予以祭祀。

  黄檗山

  黄檗山位于渔溪镇境内。山麓的黄檗山万福寺始建于唐贞元五年(789年)。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明代多次修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皇帝御赐“万福禅寺”匾额。

  崇祯十年(1637年),隐元住持万福寺,大力弘扬临济宗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东渡日本,带去了中国的书法、建筑、茶道等,使黄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黄檗山万福寺于1981年被列为福清市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

  据《黄檗山寺志》记载,黄檗山的“龙湫为九渊潭第一潭,底深莫测,上有飞瀑,望若珠帘,凡亢旱祷雨多应”。

(全文共1418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