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点塔灯”资料图片
福清有“点塔灯”的习俗。这个塔,特指城区的瑞云塔。福清历史上共有6次“点塔灯”。
先来了解瑞云塔。瑞云塔是福清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的古塔,号称“南天玉柱”。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竣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费时10年。由叶向高之子、符丞叶成学与知县凌汉翀募捐鸠工,名匠李邦达设计、施工。据说,建造该塔是为了“补龙江地势之旷”“点缀融城风景之不足”。
瑞云塔用雕琢精致的花岗石砌建,高34.6米,七层八角,外形仿木构楼阁式,周长24米。第一层塔门镌刻“凌霄玉柱”4个遒劲大字。塔身内外每层皆有浮雕,主要是武士、比丘、罗汉,以及花卉、龙、麒麟等浮雕。第一层入口处有两尊高大威武的守门神。每层八角檐端各坐镇一尊镇塔将军,共48尊。
瑞云塔集各代之大成,在雕刻艺术、建筑处理、技术造型等方面都极臻完善,对研究明代建筑和佛教艺术具有重要价值,号称“江南第一塔”,1961年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清流传60年一甲子“点塔灯”的传统风俗。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至今,共经历7个甲子年,但只进行5次真正意义上的点塔灯,另外破例1次。
第一次“点塔灯”是明天启四年(1624年)。时瑞云塔已竣工9年,恰逢岁序之第一个甲子年。由参与建塔者倡议,是年中秋节在塔上结彩点灯,表示庆贺。此后,这一风俗便沿袭下来,成为福清独有的甲子点灯盛会。
遗憾的是,第二个甲子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第三个甲子年清雍正九年(1744年),不知什么原因,没有“点塔灯”。是瑞云塔损坏了?是县衙忘记了?还是另有隐情?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之前的几年,福清并没有发生战事或天灾人祸。清乾隆九年(1744年)之前的雍正六年(1728年),福清曾发生龙卷风。难道是瑞云塔损坏了?不得而知。
第二次“点塔灯”是清嘉庆九年(1804年)。详情不明。
第三次“点塔灯”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当时方圆十里的男女老幼纷纷赶来参加,台阁、行舟、龙灯、舞狮等民间文艺节目鱼贯而过。倾城狂欢,通宵达旦。
第四次“点塔灯”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据记载,那年端午节刚过,县政府就开始筹集活动经费,制作各种联灯、牌灯、挂灯。中秋节前,从县府前到南门、宦街尾、河前街、楼锦霞、后埔街口,全部以各色纱布幔天。布幔下挂满鱼虫鸟兽、瓜果器物等造型的彩灯。晚上灯火辉煌,还有闽剧献演。
第五次“点塔灯”是1959年。这年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县委、县政府打破甲子年点塔灯的惯例。事前,将瑞云塔进行了修缮。随后,每层塔面都镶嵌了方形彩灯,还挂上10年来各行各业的成果图片,七层塔檐翘角都安装了鸟兽鱼虫灯。布幔从县府前挂到南门、利桥口、黄阁重纶牌坊。活动从9月30日持续到10月2日,共3个昼夜,十分热闹。
第六次“点塔灯”是1984年。这年恰逢新中国成立35周年。福清各界和旅外侨贤共同举办了这次盛会,共装点牌灯、匾灯、花灯、宫灯、连珠灯和五彩色灯3600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