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博物馆下辖7个古厝展馆,分别为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邓拓纪念馆、文庙、华林寺、辛亥革命纪念馆、陈绍宽故居、闽王祠。这些展馆建筑形制各有千秋,展陈内容各有侧重,但都生动地展现着福州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福州“馆”够》系列视频特邀4名文博领域相关专家学者、博物馆理事会成员、博物馆从业者,为福州市民提供不同角度的探馆方式,带领市民领略福州丰富的博物馆资源。
古厝里的海丝“船”奇
三坊七巷文儒坊藏着一座饶有味道的清代民居。它原属于福州历史上有名的商业巨擘尤氏家族,现在,它是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活化利用为一座极具福州特色的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向游客展示福州在海丝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福泽三山歌永世;船通四海乐无疆。’这是一副冠首联,上下联的第一个字,合起来就是‘福船’。横批是‘海不扬波’,寓意海丝之路平安畅通。这是2017年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建馆时,我为它专门创作的。”福州闽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福州市博物馆理事会成员林山向记者娓娓道出他与海丝馆的故事。
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台湾海峡西岸,拥有海上贸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福州城内水网密布,城建特色创造了优越的航运条件。“派江吻海,山水相依”的福州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沿海商贸重镇,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枢纽。
福船是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元素,它与广船、沙船和鸟船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船系。古代航海“水密隔舱”,就是在福船上最先发明和采用的,这项技术现在被运用到了航母、潜艇等高科技舰船上。
海丝馆是福建省首座以“福船文化”为切入点的展示馆。这里展示了上百艘福船模型,讲述着海丝“船”奇,其中最大的是按1∶0.7复原建造的“郑和宝船”模型。
林山说,“册封琉球”“郑和七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场景里,都有福船的身影。闽人乘着福船闯荡四海,开辟出通向世界的道路,把茶叶、丝绸、陶瓷等一批批“福州制造”,销往遥远的异国他乡。
“第一山房”走出“人民新闻家”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演唱希腊语版《奥林匹克颂》,歌声感动世界。合唱团的创始人邓小岚是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她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邓拓的女儿。福州,始终是邓家人心中的牵挂,因为这里是邓拓的故乡。
在福州乌山东麓——“第一山”北面,有一栋二层小楼,被称为“第一山房”。这里是闽都才子邓拓出生、长大的地方。
“院落不大,一石一木,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都记录着邓拓当年的岁月。邓拓的童年生活清苦,勤于学习,每日天刚亮就要开始背诵古诗文、练字。庭院中的这个石槽,就是邓拓小时候蘸水练字的地方。据说,当时他在地上练字用的笔是自己捆的‘扫帚笔’。”在邓拓纪念馆工作了二十多年的陈风雨说起邓拓与福州的故事如数家珍。
邓拓少年时饱读诗书,青年时执笔从戎,一生献给了新闻宣传和革命事业。邓拓曾担任《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主编出版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他还在《北京晚报》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陈风雨介绍,邓拓纪念馆是邓拓故居,原本是一座老旧的民宅,经整修后于1994年辟为邓拓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现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州人民永远怀念这位可敬的人民新闻家。”陈风雨说。
福州文庙:
见证千百年书香隽永
“我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了,福州的大街小巷几乎走了个遍。位于鼓楼区圣庙路的福州文庙,始终给我一种很特别的感觉。”福州晚报编委、福州市博物馆理事会成员雷岩平说,闽都千年文教的缩影隔着这道棂星门,与墙外的城市光景交相辉映,延续了1000多年。即便是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仰望这道红墙仿佛仍能听到琅琅读书声。
福州文庙为何处在这闹市之中?唐大历八年(773年),观察使李椅将文庙从福州城西北移建到现在的圣庙路,并实施了福州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次官方“兴学”行动。除了改善学习设施,还通过大办祭孔典礼、考生欢送仪式,来表达官府对读书人的崇尚,鼓励更多百姓读书、识字。此后,福州文庙历经几个朝代的扩建,推行“庙学合一”,逐渐成为福州培养文化人才的中心基地,也是尊孔崇儒的礼制发扬地,见证了福州这座城市千百年来的书香隽永。
如今的文庙,成了供福州市民及游客参观的宝藏打卡点。通过展陈,我们可以一览“海滨邹鲁”文教的兴盛;看到古代学霸的“准考证”“录取通知书”;探寻福州4073位进士、16位文状元、12位武状元持续“霸榜”科举的奥秘,还能通过文庙举办的祭孔大典、拜师礼、公益道德讲堂等,学习传统文化和祭孔礼仪。
福州文庙作为闽都文脉的重要承载地,使命仍在延续。更重要的是这座文化地标,已经走入福州市民的日常,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福州市博物馆:多样呈现灿烂闽都文化
“福州市博物馆是在1987年创建的,当时‘寄居’在于山风景区的大士殿里。2000年元旦,筹建多年的福州市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就是现在位于福州晋安区文博路的市博。”金牌讲解员刘婷婷娓娓道出福州市博物馆的历史,“3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福州市博是国家二级博物馆、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千年闽都的灿烂文化在这个极具福州古建筑特色的空间里,以多样的形式呈现。”
在福州市博物馆,我们可以见到2200多年前的祭祀酒器,里面藏着古代福州人和天地沟通的“密码”。这件近800年前风靡福州的时尚单品,出自茶园山南宋古墓。它见证了墓主夫妻忠贞不渝的爱情,也印证着古代福州丝制的高超水平。
在福州市博物馆,我们能看到鬼斧神工的无墨之画、独树一格的白描艺术……大量的宝藏勾勒出千年闽都的文化肌理,也收藏着古今福州人点点滴滴的日常。
数字化技术让福州市博物馆的展陈更加精彩。在“福州城图”,你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300多年前福州城日出日落的生活场景;在“数字多宝阁”,你可以多元化“触摸”文物、聆听“故事”;在“海底隧道”,你可以在水下沉船里“探宝”,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
未来,以国家大型博物馆的标准进行建设的福州市博物馆新馆将落户三江口,成为一个闽都文化新地标,继续为广大市民的美好生活添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