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时代,相对于北方而言,福州还算是安逸之地,经济和文化也相对繁荣,所以福建才会成为南宋理学创立与传播的重要区域。大思想家、教育家、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曾多次来到福州,有时是路过,有时专程来。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翁,祖籍江西婺源(宋代属安徽),出生于福建尤溪,曾居建阳,南宋理学大家。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曾任枢密院编修、漳州知州等职,赵汝愚荐为焕章阁待制、侍讲。生前其理学学说被人弹劾为“伪学”,入闽避祸。死后获赠太师,追封为信国公,改徽国公,“伪学”又上升为“官学”。
朱熹十三岁时就随父亲到过福州,但那时印象不深。此后多次到福州,多有题咏。晚年到福州,既为了避祸,又借讲学和游览来排遣心中郁闷,因为当时朱熹的学说被指为“伪学”。宋宁宗庆元年间,朝廷派系斗争激烈,掀起“庆元党禁”,排挤“伪学”“伪党”,朱熹等50多人受到打击和牵连。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十月,朱熹南下福州、莆田、泉州,先后访赵汝愚、陈俊卿(南宋名相,淳熙九年致仕,退居莆田)、陈知柔(永春人,号休斋,年长于朱熹,与朱熹是忘年交)等,吊唁故友傅自得。
朱熹的此次南行,是应了赵汝愚、陈俊卿之邀,他先经福州往莆田,再往泉州,返程再到福州。朱熹于这年的十一月中旬到福州(返程)。从十一月中旬到福州,至十二月九日离福州回闽北,朱熹此次在福州待了近两个月(此年有闰十一月),这是他平生在福州时间最长的一次。
此次在福州,朱熹曾陪赵汝愚观演武,写下一首诗《题君子亭》(见《朱文公文集》卷8):
清晨坐武观,凉风动高旌。
挟弓一笑起,屈此四座英。
破的亦已屡,穿杨讵云精。
军吏不敢贺,高鸟时相惊。
解鞴脱决遂,缓带飘华缨。
俯仰新亭幽,旷然尘虑清。
内正外自直,三揖奚所争。
端居得深玩,君子非虚名。
诗中所写“新亭”,即君子亭。
“内正外自直,三揖奚所争。端居得深玩,君子非虚名。”这是夸赞赵汝愚为人为政的君子之风。
赵汝愚在福州开浚西湖,早已完工。赵汝愚邀请朱熹游览西湖,并把此前他和陈俊卿在西湖唱和的诗作拿给朱熹看。于是朱熹写下《游西湖》二首:
百年地辟有奇功,
创见犹惊鹤发翁。
共喜安车迎国老,
更传佳句走邮童。
闲来且看潮头入,
乐事宁忧酒盏空。
会见台星与卿月,
交光齐照广寒宫。
越王城下水融融,
此乐从今与众同。
满眼芰荷方永日,
转头禾黍便西风。
湖光尽处天容阔,
潮信来时海气通。
酬唱不夸风物好,
一心忧国愿年丰。
此诗在《朱文公文集》卷8作《伏承侍郎使君垂示所与少傅国公唱酬西湖佳句,谨次高韵聊发一笑》,“侍郎使君”即赵汝愚,“少傅国公”即陈俊卿。赵汝愚在福州开浚西湖之后,曾邀退居莆田的前宰相陈俊卿光临,陈俊卿有诗《西湖纪游》云:“凿开千顷碧溶溶,颖上钱塘仿佛同。梅柳两堤连绿荫,芰荷十里散香风。波涵翠巘层层出,潮接新河处处通。舆诵载途农事起,从今岁岁作年丰。”(见《闽都记》卷16)
“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朱熹心里装着百姓,装着国家,所以才会由西湖的荷花想到稻子的收成,由湖水与江潮想到大海,由个人想到天下。朱熹写这诗的时候是冬季,怎么会在诗里写荷花呢?这是他读到陈俊卿诗作之后的想象和“嫁接”,在诗歌写作中,这是常见的写法。
赵汝愚开浚福州西湖之初,朱熹曾在信中提醒“须先计所废田若干,所溉田若干,所用工料若干,灼见利多害少”(《朱文公文集》卷27《与赵帅书》三),并参与谋划。赵汝愚知道,开浚西湖是一项浩大工程,所以他给朝廷写了奏疏,争取朝廷的支持,并排除非议(见《历代名臣奏议》卷108《集英殿修撰福建赵汝愚论福州便民事疏》)。
这期间,朱熹还到闽县讲学。据《闽侯七里志》载,是年朱熹结庐讲学于闽县尚干乡下卓村,称“吟翠山楼”。下卓村在五虎山(又称方山)今辅翼村三溪口附近。讲学之余,朱熹登方山览胜,留下一首《方山》诗:
到山不识山面目,
但见九鼻盘溪曲。
归来兀坐小窗下,
倚天百尺堆寒玉。
九鼻:指五虎山东向,壁立千仞,谷口深险,四面好像城郭,“九鼻”之语来自梁克家《三山志》,《三山志》描述方山为“山在州南重江之外九鼻,东向正北,遥望突兀端方,直下数千尺,故名”,梁克家是南宋一代名相,比朱熹大几岁,曾任福州知州,右丞相。
此诗大意是:来到方山里面,却看不清它的面貌,只见山势险峻,溪水弯曲。归来搬把凳子在窗前坐下,心里仍在回想着方山之巅接近天宇的山势,以及山上的寒气。
首句“到山不识山面目”是从苏东坡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化来的,既是个人体验,又含有哲理。
此次福州之行结束的时候,友人送朱熹出西门,直至怀安登船,朱熹写下《腊月九日,晚发怀安》一诗,诗中有“挂帆望烟渚,整棹别津亭……谈笑不知远,但觉江流清。猎猎甘蔗洲,茫茫白沙汀。斯须复回首,只有遥山青……”的句子,多有感慨。福州南台岛西北端怀安(亦称淮安)有石岊山,亦称岊山。其南边附近的江段称“石岊江”或“岊江”。《榕城考古略》云:“由洪塘迤西,为石岊山,在岊江滨,旧淮安县治。其山秀拔,其石高广平坦,其江汇五马、三洲之胜。山有越王亭,下即岊江。江流自北而东,历侯官市至此歧为二。”
淳熙十四年(1187年)正月,朱熹南下莆田,吊唁陈俊卿(陈俊卿于上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辞世)。然后朱熹往泉州访旧,返程经过福州。此次在福州稍作逗留之后,朱熹于二月离福州归闽北,也走石岊江,在馆驿休息时作诗《宿石岊馆(二首)》(亦作《石岊江行》):
春江日东注,我行溯其波。
扬帆指西澨,两岸青山多。
青山自逶迤,飞石空嵯峨。
绿树生其间,幽鸟鸣相和。
搴蓬骋遐眺,击节成幽歌。
独语无与晤,兹怀竟如何?
停骖石岊馆,解缆清江滨。
中流棹歌发,天风水生鳞。
名都固多才,我来友其仁。
兹焉同舟济,讵止胡越亲。
舞雩谅非远,春服亦已成。
相期岂今夕,岁晚无缁磷。
朱熹一生为什么这么多次来到福州?或者说,他来福州都做了什么?大致来说,一者是职事的往来,包括政事的奔走;二者是访学讲学,这过程中很多人跟朱熹结成既是师生也是朋友的关系;三是访友,包括协助、参与友人的政事,就政事交流意见。就福州的条件来说,一方面,在南宋那个时候,政治、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为一个大后方,是一个相对安定的福地。另一方面,福州唐宋以来文化教育兴盛,北宋已有“海滨邹鲁”之称,出现了“海滨四先生”等一批理学先驱,涵养了丰厚的文化教育土壤,读书之风、学术之风盛行,朱熹的到来更把福州的文化教育推向了一个高峰。朱熹长期居闽北,福州是福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来福州自然比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