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四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文明福州”名片愈擦愈亮—— 让有福之州成为幸福家园 2023年09月29日 本报记者 林榕昇
  

  福州出租车司机组成“高考直通车”车队护送考生赶考。本报记者 石美祥摄

  新闻回放

  检查团一致认为:“福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密切配合,创卫工作起点高,力度大,设施上档次,管理上水平,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卫生城市考核要求,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摘自福州日报1998年11月3日《福州创卫工作通过省级验收》报道

  “道路干净了,大家的心情也跟着敞亮了!”近日,看着日益美好的家园,家住鼓楼区乌山社区的市民何先生不禁感叹。这句话也道出了城市治理的意义。

  25年前,一则“福州创卫工作通过省级验收”的喜讯,极大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掀起全市“创城热”。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前提和基础。而后,从环境整治到城市管理,从文教卫生到精神涵养,从创卫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攀升……干部群众的行动力越来越强,目标越来越高。经过全市人民多年的不懈努力,2011年,福州摘得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最高荣誉称号,同时一系列群众性精神创建活动蓬勃开展。

  变化一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街道两旁绿树成荫、窗口服务文明热情、市场环境井然有序、文化活动越来越多……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人们无时无刻不感受着生活中的欣喜转变。多年来,福州一直用看得见的惠民之举、摸得着的利民之措,释放创建文明城市的“红利”。

  文明“大气候”的养成,源于每一个“小气场”的汇聚。在福清,“中国好人”薛建波29年坚持“日行一善”。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吸引1300多名志愿者加入他的团队。“哪里有需求,我们就到哪里去。”薛建波说。

  在鼓楼,耄耋之年的吕云娥背着药箱,28年坚持扶贫助困、造福邻里,免费接诊数万人次,被群众称为“爱心奶奶”,先后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荣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不要回报”是她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晋安,“85后”张洁坚持志愿服务14年。一直以来,她聚焦流动妈妈和孩子群体,从他们最突出的问题抓起、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烦心事。

  ……

  一批批雷锋式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截至目前,我市累计获评全国道德模范1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0人、福建省道德模范24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16个。

  “每个人都伸出手,做文明风尚的传播者、文明行为的践行者、文明环境的维护者、文明创建的参与者,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全国最美志愿者张洁日复一日,向全社会发出号召。

  一批批“道德模范”“福州好人”事迹在媒体上展示,全社会广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每当危难时刻,民警、志愿者等冲锋一线的瞬间被镜头记录,让人安心暖心;乡村移风易俗、社区邻里和睦、车辆文明礼让……一个个文明积极的画面被记录在纸上,邮递到广大读者心里。

  如今,福州已连续四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文明福州”这张名片,历久弥新,愈擦愈亮。

  见证者说

  “作为志愿者,可以说我的身份角色随着福州城市的变化而转变。”全国最美志愿者黄以孟今年91岁,他还记得,在21世纪初,自己是社区有名的楼道“治癣专家”。早些年,福州不少电线杆、小区楼道墙壁上常常会有小广告,这些“牛皮癣”即使被清除后,也会留下一道道印痕,很不好看。不仅如此,楼道转角也常常沦为垃圾死角。每年春节前,他都会组织学生和住户一起打扫卫生。

  “在我们的努力下,小区楼道被评为文明楼道,邻居们有样学样,纷纷动起手来,共同守护家园卫生,不仅环境变好了,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黄以孟明显感觉到,文明的涟漪不断扩大,从一个个小区蔓延到一个个街道、社区。“后来大家不仅自扫门前雪,还会上街做志愿者,帮助他人、服务他人,‘红马甲’越来越多。”

  “现在,我们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已经从环境治理变为宣传党的政策。”每天一早,黄以孟便会拿着放大镜翻阅《福州日报》等报纸,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了解新闻时事。随后,他再进行摘录,誊写在他自己创立的《党员宣传栏》黑板报上。在黄以孟的影响下,不少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都加入出黑板报的行列,当起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员。

  “家园变得越来越美好,在福州当志愿者不仅光荣,而且很幸福!”黄以孟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