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氏宗祠内戏台两边廊楼及后堂。
永泰县长庆镇的中洋朱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位于洙汾洋(即现中洋村)之西溪畔,坐南朝北,面向海拔1000多米的莲花山峰,左临大樟溪支流长潭溪坂,时称“土地堂”。

中洋朱氏祖厝上厝堂。
1 莲花吐翠 庆水奔流
宗祠始建时规模不大,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扩建为三落,土木结构,四周有围墙,正前方是一宽敞平埕。宗祠有正大门,东西两华门,大门门额正中以楷书写有“朱氏宗祠”四字,大门楹联为:“沛国家声远;紫阳世泽长。”东西华门门额上各书“出孝”“入悌”。
进入大门后,上方有一戏台,左右各有廊楼。第一落为神殿,塑有土地公神像,第二落为大殿,正中堂屏设有列祖神位。1991年夏和2004年秋,族人对其进行两次整修,加固红色外墙,琉璃瓦盖顶,内墙粉刷一新。
祠内悬有木制楹联九副。正中堂屏横匾为“神光永照”,楹联为“祖德巍峨垂万古;宗功浩荡炳千秋”。大堂前正柱联为“茱山兴祖众志成城开洙域;福地旺宗百花齐放发中洋”,两旁柱联为“莲花吐翠茱山家道千秋旺;庆水奔流宝地院庭万古昌”。大堂正屏两旁楹联为“家道守前贤沛国衣冠绵世绎;科名开后进茱山景色蔚人文”。整个宗祠显得雄伟肃穆。
2 左营先锋 转战浙闽
元末,浙江省湖州府长兴县朱仁二(系朱熹八世裔孙)受命总旗都指挥所都统各处军务,随耿再成元帅南征北战,平余姚、湖州等地。后又随汤和元帅挥军入闽破陈友谅,直下数十余城,攻克福州、延平、兴化、泉州等地,战功显赫,被赐以“铁卷”并封为“州百户”。后朱仁二因年老回浙江原籍。
朱仁二的三个儿子,长子朱庚乙、次子朱官弟、三子朱小长继续追随汤和元帅殿闽邦。朱庚乙功最多,擢升为福州左卫百户。后裔随总制姚启圣征台湾有功,擢居武职,任职陕西安家。朱庚乙年老带儿子回浙江。朱小长授小旗,住福州后曹,其后裔定居福州西门。朱官弟率军住福州万宜境,充总旗都指挥所,平定福建后于永乐二年(1404年)奉命率本部军113名于永阳(永泰古称)三十二都嵩口三峰洋边屯田。之后,朱官弟年老亦回归浙江原籍。
朱官弟之子朱亚春袭父职,充左营先锋,随耿再成元帅转战余姚、湖州等处,立下许多战功。之后又随汤和元帅入闽,任镇海左卫,战事平定后,率本部军112名到永阳嵩口三峰洋边屯种。皇上欲加封其职,朱亚春不迷恋军旅武弁,解甲归田。他于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在长庆茱山(后称洙洋,1978年改称中洋),择地建宅(称上厝堂)定居,为长庆中洋朱氏开基先祖,从此在长庆茱山开荒辟地,安家创业。
3 侠肝义胆 代有传奇

长庆中洋朱氏宗祠外景。
朱亚春之六世孙朱一六,好学经书,琴棋书画皆通,继承朱子家风家训,平生慷慨好义,崇德向善,凡乡间邻里遇到婚丧困难向其求助者,他均慷慨解囊资助,从而受到民众称赞,被人尊称为“永阳太老”。不久,祖厝上厝堂遭受兵燹,朱一六偕同叔父朱珍鼎力重建,使祖业得以恢复继承。
朱一六之子朱廷用(又名朱冰台),承继父志,饱读诗书,为人正直仗义。明隆庆年间(约1570年)居福州。有一天,中亭街有一群恶痞招摇过市并当街抢劫,众人见之纷纷躲避,唯有朱廷用飞步上前擒住首恶。群痞见其只身一人,即欲合围攻之,却被朱廷用一一击退,慌恐逃窜,街上民众无不拍手称快。后人把这个故事编成闽剧《朱冰台大闹中亭街》,直至民国亦长演不衰。
明天启年间(1623年),朱廷用还带头倡议在长庆尾洋修建三层六角形文昌阁,成为长庆地标性建筑物。文昌阁于20世纪70年代末倾毁,现长庆乡人正着手重建。
朱廷用之子朱之屏继承祖辈家风,亦侠肝义胆。时值清初,永泰、尤溪、仙游交界处闇亭一带经常有土匪出没危害百姓,周边群众惶惶不安。朱之屏闻之,设计捕诛其首恶,余匪惊散。匪患得除,百姓过上安宁生活,仙游、尤溪两县民众自筹资金在闇亭立碑以颂其德。
朱亚春第七世孙朱廷魁,曾是国子监太学生,生平正直好义,不惧权贵。明天启年间(约1625年)永泰县大尹张朝阳被诬陷入狱,朱廷魁鼎力为其申冤,终使张朝阳解冤获释。他还带头捐献屯田并倡议修建规模雄伟的“长庆洙汾宫”(现长庆小学处,于20世纪80年代被拆除建学舍),奉祀大王公,让长庆六姓人家共同祭祀。
4 谨守祖训 躬耕乐道

宗祠内的天井及戏台两边廊楼。
中洋朱氏始祖朱亚春自定居中洋上厝堂,已传世24代,繁衍子孙2000多人。他们遵祖训、守祖德、承家风,躬耕乐道。在人民公社时期,朱氏族人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由3个生产队合并组成人“长庆公社农科所”,成为长庆公社集体生产科学种田的样板。由于男女老少团结协作,当地粮食生产连年跃居全公社甚至全县前茅,生产队长还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受到当时省委书记叶飞的接见。
改革开放以后,中洋朱氏中的年轻人也纷纷到外地打拼,留守在家中的族人仍坚持种地,并栽种李果、油茶等经济作物,当地的红皮花生闻名遐迩,收益颇丰。现在,中洋村道路宽敞整洁,水、电、信息网络全覆盖,新建的溪河栈道景色优美,村民邻里相望、和睦相处,一派蒸蒸日上、文明和谐的新气象。
闽都文化
闽都寻宗 念念有祠
宗祠是生长在大地上的“植物”,记载着一个家族的血脉、迁徙与发展。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以建筑形式存在的一部部家国历史。
为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积极发挥宗祠文化的作用,让宗祠更好地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2022年11月中旬起,福州市文旅局、福州日报社联合开展“闽都宗祠寻脉”大型系列报道及出版活动,助力美丽乡村,提升文旅魅力。
聚焦闽都大地上这些特殊建筑的系列文章正结集成册,一部全新的文旅书籍即将出版面世。进入这一浩荡长卷的都有哪些宗祠?敬请读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