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饼”谈语言的普适性 2023年12月15日 正鸟

  闽都文化 福州腔调

  

  作者介绍

  正鸟

  “真鸟囝福州话学堂”联合创始人。

  福州话“共食饼蜀样”,比喻事情就像吃饼一样简单。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向英国的同事解释此句。他居然马上领悟:“Oh hoho,这就是窝们常说的as easy as pie!”无独有偶,福州话中的“对手(搭把手)”,几乎可直译为英文“give me a hand”。再联想到与粤语读音近似的英文单词“dimsum”,以及来自闽南语读音的英文单词“tea”,难道说,我发现了天机?

  等等!我可不是想说闽粤先民远渡重洋,把中华祖语远播海外。因为俚语中的这类表达不像舶来词,它很难沿着贸易路线溯源。而且,英文俗语“as easy as pie”的起源虽说莫衷一是,但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其中有闽地的“祖传秘方”。那么,是否还有这样一种可能,这些跨文化对应的俚语是不同母语者根据生活经验自发创造、独立形成的。

  其实,这样的跨语言“雷同”十分常见。中文有“寸金难买寸光阴”,英文有“Money can't buy time”;中文有“树倒猢狲散”,英文有“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表达都采用了隐喻或类比,即用具体的事物、常见的现象来指代抽象的概念。在普通话和英语中,人们都选择了用“钱”喻指稀缺性,用动物在情急状态下的表现暗示人的本能。我们还可以借此解释文章开篇提到的巧合。福州人和英国人都接受了这样的心理映射:用“吃饼”的行为形容简易程度,用“对手”的举动代表抽象的“协作”概念。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相似性呢?认知语言学告诉我们,隐喻是人类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帮助我们从相对熟悉的领域入手理解陌生领域的概念。2019年亚利桑那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隐喻能够激活人们的感官体验记忆。比如,当我们听到“他很甜蜜”时,与味觉相关的区域就会被激活,帮助我们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当福州人听到“对手”这一动词时,与运动相关的神经就会被激活,帮助我们在大脑中实现由具象到抽象的一跃。也就是说,隐喻是根植在人类大脑里的能力。不管你有着蓝眼睛还是绿头发,无论你说福州话还是土耳其语,在日常交际中都不可避免使用隐喻思维来实现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那这么说来,语言是否只是人类认知机器的外壳?不同的语言就像不同的涂层,而客观世界的经验和人脑结构才是其不变的引擎。我有时感到迷茫:作为方言保育者,我常常有意放大方言中的“独特”部分,并以此凸显它的价值所在。可既然人类的认知是大同小异的,保育方言和地方文化是否是多此一举呢?

  直到有一天,我的脑海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类比,让我对此释然了。我们知道自己每天吃的食物无外乎由盐、水、糖、蛋白质这些物质构成。可试想,如果再也不吃各色的美食,大家人手一罐富含人体必需物质的“营养液”好不好呢?我想多数人是不会乐意这样做的,因为吃了什么固然重要,但食物带给人的感官体验也同样重要。类似地,语言不仅是沟通协作工具,一段话是趣味的还是严肃的,出自谁口又通过什么媒介传播……这些也都是重要的信号,给说者和听者带来不一样的内心体验。每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和思维,更是不可估量的财富。正如古老拉丁文谚语“Quot linguas calles,tot homines vales”所言,每多懂一门语言,你就多体验了一种人生。

  写作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了一部19世纪传教士用福州话翻译的英文小说《贫女勒诗嘉》(Jessica's First Prayer)。故事背景设定在工业化浪潮汹涌的英国伦敦。有个翻译细节十分可爱:原文中的“铁路桥下的咖啡摊”,在福州话中变成了“街边路角其茶饼摊”,原本对摊贩如何让咖啡保持滚烫的描写,也被译者巧妙转化为茶饼摊点心的丰富与酥脆。译者对语言文化差异的精准拿捏扩展了共情的边界,不失精髓的同时使故事有了更广泛的受众。若无语言文化多样性,这样的“再创作”便无从谈起。

  

  有声专栏扫码可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