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福建省统计局官方微信公众号“福建统计”公布了“福建姓氏TOP100”。其中,林姓为福建省第二大姓,有361.24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8.69%。那么,你可知道在八闽首邑——闽侯县的百万人口中,林姓占据了多少比重?历史上,又有哪些代表性的望族呢?且待我们一一道来。
民国风格的六桥林氏宗祠,与县内许多宗祠迥异。林若野 摄
兰圃林氏宗祠。林若野 摄
两次大南迁入闽
今为闽侯县第一大姓
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闽侯县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昙石山人、闽族人、闽越人先后成为这块宝地上的“主角”,而昙石山文化遗址、庄边山西汉宗族墓地、关口东汉墓群的发掘,都是这些族群在此生活过的有力佐证。
林氏的始祖是殷商少师比干,得姓始祖是比干之子林坚。林氏得姓之由能见到的最早文献,是贞观六年(632),唐朝中书令温彦博撰写的《林氏正宗源流族谱序》。
最早的林姓主要在河南安阳一带繁衍,堂号为“西河”。战国时,林坚的后裔林皋出仕赵国为相,共生有9子,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其门第被赞颂为“十德之门”,进而衍生出“十德堂”的林氏堂号。后世林氏族人,不论分支为何家,多有因敬慕林皋父子品行才能而悬挂此堂号。西晋和唐末两次大南迁时期,大批士族携民“南渡”,林姓是其中最为兴盛的一支,史载他们安居后多“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
据了解,如今,闽侯县辖区内的一百多个行政村居住了近二十万林姓子孙,为闽侯县第一大姓,为主是九牧和固始支派,部分支派记录源头不明,从西晋到近代的间或有之,多因为搬迁频繁,源头多且不太明确。
九牧世家
旧时屡出显宦 近代多有名流
东晋时,林禄受命担任晋安(福州)太守,他举家居晋安,一生匡扶晋室,先后辅佐了五位皇帝,还多次参与平定叛乱,立下了卓越的战功,一直活到了八十三岁,死后被追封为郡王。唐朝时,林禄的十六世孙林披生九子,个个历宦州郡,官至刺史,世称九牧林家。
在闽侯县,九牧林支派的子孙众多,各乡镇均有分布。祥谦镇兰圃村的林氏就是九牧林氏五房后裔,其先祖由莆田梅岭、福清涪岭等地迁徏闽县归义里兰圃村定居,至今已有618年。如今,祥谦镇兰圃村共有7000多村民,其中林姓一族就占了6000人以上,是兰圃第一大姓。
自清代起,兰圃林重视学风和族风的培育,清代乾隆年间的刑部尚书,螺洲人陈若霖作为兰圃林氏的外孙,也曾到外祖父家中游玩、读书。据说他六岁时,有一次在外祖家中的一处井边玩耍,不慎掉入井里。正在这生死关头,村民听到有人大声呼救:尚书掉入水井了,尚书掉入水井了……村民们一听,急忙跑到井边,将陈若霖救了上来,留下了一段美好的传说佳话。
此后,兰圃族人林灼三、林福熙父子先后考中进士,他们的后裔中还出现了林同骅、林同炎、林同骥三兄弟,他们励志向学,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骄人成就,兄弟共为院士的传奇令人津津乐道。
除兰圃林氏外,九牧林氏在闽侯的支派,还有繁衍于青口镇青圃村,涌现过甲午英烈林履中、报业先驱林白水的西井林氏;诗书传家、英才辈出,“父子孙孙世进士”的水西林氏等;还有不少九牧林支派子弟,分布在县内各乡镇,数量颇为庞大。
兰圃林氏家族的骄傲——兄弟三院士。林若野 摄
陈若霖书斋天井。林若野 摄
陈若霖曾经落水的古井遗址。林若野 摄
固始传宗衍派
有人修桥铺路 有人为国捐躯
在闽侯县,可以与九牧林氏支派相较的林姓中,最为兴盛的当属固始支派,其代表为尚干陶江林氏和上街六桥林氏。
尚干陶江林氏的先祖是林穆,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光启元年(885年)随王审知入闽,在麾下运筹帷幄,功绩良多。后梁开平三年,王审知命“从己诸姓,各择桑梓为裕后计”,林穆见枕峰川原丰腴,景色秀丽,遂举家居住,称其地为归义里。此后这一支林氏历代皆出人才,十二世孙林禹臣、林壮行兄弟二人皆登科甲,双璧联辉;十三世孙林津龙,为宋宝佑癸丑(1253年)进士,与其父禹臣并为进士成为佳话,因林津龙出仕南宋,任职“尚书干官”,里人倍感荣耀,便以此官名称其家乡为“尚干”。
至近现代,陶江林氏更见辉煌。有甲申马江海战前,为民请战、递送“万人折”的清代武探花林培基;有面对军阀屠刀,铁骨铮铮、英勇就义的二七烈士林祥谦、国府主席林森等。这些先烈和乡贤们的精神,至今还激励着林氏子孙砥砺前行,为家国忘我奉献。
同林穆一样,上街六桥林氏的先祖林硕德也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参加农民起义军,从光州辗转到江西九江、南昌入闽,先后为威武军都统使、开闽都统使。后梁乾化三年(913),闽王王审知赐林硕德分食邑古侯官县治,封第于古侯官大屿头山。
一千多年来,六桥林氏家族世居上街,人才辈出,只在唐末至明中叶间,就先后出过“三统帅、一宰辅、二尚书、双翰林、十二进士”。除了科名连捷外,林硕德的后代,最为百姓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们家族喜欢在上街修桥。据说,昔日,上街河沟众多,给当地人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为此,从后梁乾化三年(913)至贞明元年(915),林硕德及其家族或独资,或募缘,先后在上街建造了会潮、玉浦、花屿、温阳、玉丘、上方等6座桥梁,统称“花屿六桥”,后代中还出现了林安宅等治水名臣,代代造福百姓。大家感怀这些善举,便将其家族称为“六桥林氏”。
“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诗书传家,继世绵长”。闽侯林氏源远流长,他们从中原而来,扎根于此。千百年来,类似的箴言,始终深藏在每一支林氏族人的家风和家训,伴随着闽侯林氏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宗族绵延不绝。
陶江林氏族谱中关于林穆入闽的记载。林若野 摄
陶江林氏宗祠正厅。林若野 摄
2013年,六桥林氏宗祠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点保护单位。林若野 摄
六桥林氏宗祠不开正门,放置着两块复刻的明代宣德、正统时期圣旨碑,是朝廷对六桥林氏的褒奖和赞誉。林若野 摄
迁居厦门的六桥林氏子孙赠送的牌匾。林若野 摄
六桥林氏宗祠内景。林若野 摄
陶江林氏族人在宗祠回忆家族的辉煌历史。林若野 摄
宗祠壁画上记载着千百年来陶江林氏发源和辈出的英才。林若野 摄
扫描二维码看相关视频